民主派議員終留任 來年定位成關鍵
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29日)公佈民調結果,在700多名自稱民主派的受訪者當中,47.1%支持民主派議員留任,45.8%主張離任。民調結果證明受訪者對去留根本未達共識,議員不論留任或離任均必然開罪另一半人。在此情況下,民主黨、公民黨、張超雄、毛孟靜、邵家臻作出留任的政治判斷,與朱凱廸和陳志全等人分道,值得支持。但留任若只是以另一方式繼承了「抗爭派」的邏輯,無疑令人扼腕。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8月中作出容許現任立法會議員留任不少於一年的決定後,民主派對去留問題的操作實在兒戲。民主黨、公民黨主張留任,但在「抗爭派」的壓力下不敢干脆宣佈留任,而是把決定權交給民意。到了香港民研提議以民主派支持者的三分之二為留任門檻,民主黨卻主張把門檻調低至過半數。明眼人一看,難免覺得這些政客千方百計為自己度身訂造,「創造」有利自己的民調結果。
市民沒有明確取態
如今民調出爐,民主派留守議會可謂如願以償。折騰了很久,一切是否重返正軌?看來沒那麼簡單。民主派召集人、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表明留守有三個考慮:一是希望盡力拖延政府「惡法」;二是緊守議會戰線,讓三大戰線(民間、議會、國際)互補;三是保住發聲平台,讓公眾和國際社會聚焦討論。這番言論表明民粹主義的暗潮仍在,民主派議員雖沒跟從「抗爭派」抵制議會的呼籲,但在思想上仍然未擺脫「議會攬炒」。
對於一些思慮不周的政府法案,民主派應該提出質疑,甚至表態反對,這是理性論政所必需。但倘若留守是為了配合民間和國際戰線,那就未免異想天開——民間戰線的勢頭早被《港區國安法》迅速扭轉,國際戰線則把香港置於大國博弈之中,香港將會在過程中失去主體性,到頭來傷害740萬人,卻撼動不了內地分毫。
議員應促進社會福祉
議會內當然會有抗爭,但抗爭目的應當是促進社會福祉,而不是民主派所理解的、意識形態主導的「抗爭」。工黨張超雄早前受訪時批評香港欠缺人性化的公共服務,我們不妨想像,如果留守的民主派議員在未來朝着促進「人性化公共服務」的目標努力,香港是否會更加美好?
民主派是否具備為自身工作方向清晰定位的能力,這點值得懷疑。他們許多都是專業人士,理論上是理性的、願意妥協的,可惜在「抗爭派」冒起後,理性妥協被強詞奪理地貶斥為「投降」,彷彿除了針鋒相對的對抗,香港沒有溫和路線可走。倘若民主派繼續受不理性的思維干擾,他們將難以專注議政,到時一旦再觸碰中央紅線,必會被嚴肅處理。
香港在經歷反修例運動和新冠肺炎疫情後,早已五癆七傷。對於這個家園的復興,第一責任人必然是政府,但作為議會主要力量的民主派也並非毫無責任。他們願意主動參與香港的改革,為香港重新起步貢獻力量,抑或深陷有如幻象的「抗爭」,端視他們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