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財政改革此當其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二(15日)表示,計入第三輪240億元抗疫基金,2020/21年度財政赤字將增至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則降至約8,000多億元,接近2003年「沙士」後的水平。
從儲備數字來看,香港的財政是相當穩健的,政府不能因此推行緊縮,漠視市民的需要。公共財政的關鍵是用得其所,應使則使。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公帑可在短期內消耗很多,當然讓部份人擔憂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但政府應該做的不是對有需要的市民吝嗇,而是思考如何增加收入。基於形勢變化,它不應沿用「後沙士年代」的舊方法累積儲備,而是以新方法創富,方法之一是推動稅制改革。
目前來看,香港大體上已熬過第三波疫情,但由於新冠肺炎不像「沙士」那麼容易「斷尾」,可能爆發的第四波疫情或會進一步對庫房構成壓力。更棘手的是一些長期挑戰,包括人口老化。根據統計處在2017年的推算,本港年齡中位數將由2016年的44.3歲升至2026年的47.7歲,而2036年和2066年的數字甚至會攀升至分別50.9歲和54.5歲。隨着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減少,政府若不適時調整「搵錢」方式,長遠來說,本地財政很難持續。
稅制關乎分配正義
有別於以往般依賴賣地,改革稅制既能令社會持續創富,也是分配正義的關鍵。香港早在回歸前便奉行所謂「簡單低稅制」原則,理論上有助維持這個城市的競爭力,但盲從教條卻會妨礙香港靈活「走位」。參考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數據,全球薪俸稅率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是29.6%和30%,公司利得稅率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是24.7%和25%,遠高於香港薪俸稅率15%與利得稅率16.5%。由此可見,港府並非沒有空間上調有關稅率,繼續死守「簡單低稅制」只會令港府錯過增加財政收入的機會。
當然,增加財政收入並不意味可以不擇手段,公義原則必須堅持,不能以犧牲基層為代價。例如消費稅會連基層也淪為徵稅對象,未能做到針對性增加收入。相反,資產增值稅卻值得推行,因為它是財富導向的,政府能藉此發揮資源二次分配的職責。
必須注意,政府不應像往日般甘當「守財奴」,應當明白改革稅制的目的是推動大規模社會經濟改革。所謂社會經濟改革並不局限於陳茂波所講的大型基建、鐵路等項目,政府還應謀求以財政收入,建立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網,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質,這不單可以保障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還可鼓勵年輕人創業、強化「打工仔」抵禦不測因素的能力。
香港需要復甦,但不能單靠吸引遊客、「派錢」等傳統手法,否則只會重蹈「沙士」後欠缺實質改革的覆轍,更關鍵是從制度層面着手,通過稅制改革帶動利益結構重整,為香港的經濟轉型創造積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