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應回到政治機制內解決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15名立法會議員早前宣佈將服膺民調結果決定去留,惟其處理手法卻頗為兒戲:負責民調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提議以民主派支持者的三分之二為門檻,但民主黨胡志偉卻主張把門檻調低至過半數。民主黨本身傾向留守,這樣自然會將自身去留的決定權交了給他人,甚至有利主張杯葛議會的「抗爭派」,這對香港的長遠發展不見得有任何益處。

香港正經歷反修例運動和疫情的後遺症的打擊,社會經濟疲弊。在此情況下,合乎常識的做法是走理性路線──對民主派中的溫和派來說,這是指繼續溫和,不要被「抗爭派」牽着鼻子走;對「抗爭派」而言,這是指從「抗爭」的執念中迷途知返,不要讓社會繼續虛耗。

可惜的是,縱使道理非常簡單,但依舊有人執迷不悟。周日(6日)九龍區的示威證明,社會上仍有不少人想「重啟抗爭」,重演去年反修例的歷史。與「抗爭派」友好的議會陣線朱凱廸的想法亦頗具代表性──他在港台英文節目《給香港的信》中批評,溫和民主派「相信漸進式民主路線仍然存在」,又認定「香港人被迫至牆角」,已去到「無法回頭」的地步,「未來我們只能反抗,然後被打敗或不戰而敗。」

「抗爭」以外沒其他?

類似想法在香港不無市場,但實質上只是民粹主義──倘若議會真的一文不值,「抗爭派」早前為何還要參與「初選」、甚至揚言爭取「35+」?如果議會失去價值,為何沒有「抗爭派」宣佈將會抵制今後所有選舉?一方面樂此不疲地競逐議席,一方面拒絕延任,道理上是很難說得通的。

客觀而言,抵制議會亦不見得有利「抗爭派」爭取他們想要的成果。我們多番指出,中央擁有主導香港政局的能力,《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就是明證。無視政治現實而妄談抗爭,實質上只是蚍蜉撼樹,到頭來不單無法打擊中央,反而會傷及香港。

把是否延任的門檻由原先的三分之二調低至過半,無疑是不智的,因為這會導致民主派退出議會的可能性增加,結果就是溫和民主派不單沒與「抗爭派」保持距離,反而愈走愈近,如此情景無疑令人憂心。香港已折騰了太久,始終要從亢奮中走出來,重新在原有的政治機制內解決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