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入香港 把握機會亦要處理社會問題
近月,港匯兌美元一直處於強勢,上兩周多次觸及強方保證,金管局多次於公開市場沽售港元平衡匯率。港匯兌美元強勢反映市場資金正普遍進行「以美元買港元」的交易,一般暗示資金正流入香港。自港版國安法立法消息傳出以後,有人擔憂美國會制裁香港,影響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美國揚言不再承認所謂香港的特殊地位,取消其給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待遇,但港匯強勢反映了至少短期內市場並不認為此舉對投資在香港有多大影響。更長遠而言,政府不應忘記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教訓。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雖然會製造財富效果,但如果政府沒有適當的規劃,那只會加大貧富懸殊、炒出天價樓市,變出更多社會經濟問題。
上周港匯多次觸及強方保證(即美元兌港元低於1:7.75),引致金管局在上兩周至少五度於公開市沽售港元以維持聯繫匯率,合共沽售近200億港元。港匯強勢反映了市場上普遍港元需求強勁,有資金流入香港。按金管局數據,香港銀行結餘由4月21日約606億元,於短短不到兩個月內,暴增超過一倍至上周五(12日)的1,221億元。
資金大水喉不斷湧入香港,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美國的金融政策。美國為了挽救受到新冠疫情重創的經濟,推出多項金融「放水」政策,實行大水漫灌。聯儲局更實行「無限QE」的貨幣寬鬆政策,聯邦基準利率維持於0。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經驗可以得知,量寬所造成資金「水浸」會流出美國至新興市場追求更高回報,香港無疑是這些資金的其中之一個目的地。
國安法不改投資熱情
香港是外資投資中國的門戶,在全球資金「水浸」的情況下有熱錢流入是正常不過的事。從資金流動上看,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仍然高漲,短期內看不到美國揚言制裁港版國安法的具體影響。上周四(11日)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表示,美方正在研究通過資本市場措施限制美國資本經香港市場流動,相當大程度地反映美國知道只依靠所謂取消特殊地位的技倆,無法控制到資本市場對於投資中港追求利益的動力。
美方會否加碼制裁,以及這些制裁又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沒有水晶球,現階段難以預測,亦不是香港可以控制的。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市場對外開放口。除非全世界對投資中國失去興趣,否則只要中國一天認可這個金融中心,其最根本的價值並不會有多大動搖。與其擔心美國會怎麼做,倒不如正經做好香港的本分,更好地扮演中國對外金融開放的窗戶。以為在中美大角力的大棋局下,討好美國會為香港帶來多大的回報,其實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熱錢是機會也是問題
更進一步去想,如果將來一段時間美國沒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去「制裁」香港,而熱錢繼續流入香港,雖然對香港經濟有刺激作用,但卻會造成另一些經濟與社會問題。
2008年美國帶動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實行全球「大放水」的貨幣寬鬆政策,結果大量資金流入香港。一方面,熱錢在金融市場流入,得益最大的永遠是資本多的人,變相助長了貧富差距。而且大量熱錢投資房地產,又會炒起樓價,使樓價遠超一般人的負擔水平。貧富懸殊、上樓困難正正是近年困擾香港嚴重的民生問題,也是形成香港深層次結構問題的主因。既有金融海嘯熱錢的「前車」可鑑,香港政府必須着手深化社會改革,以免這些問題在熱錢衝擊下加劇。如果繼續放任不管,民生問題必然會引起另一次社會動盪。
另一方面,大量熱錢流入香港,對香港長遠的經濟健康也有一定威脅。從金融危機的經驗可看出,美國資金流出美國後,在新興市場以投資的方式炒高當地資產,但一旦美國自身出,現金融危機,這些資本便會「收割」新興市場的利益離場,將資金運回美國。這種操作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已有先例,「蘇東波」之中加入資本陣營的東歐國家在1990年代末也被大量「收割」,對當地經濟造成極大打擊。香港的經濟實力雖然比較堅韌,但由於美國資本市場愈發不健康,也要準備好應對美國一旦再出現危機產生的資金流走潮。總括而言,有熱錢流入固然比沒有要好,但政府亦必須吸收過去經驗,做好管理,緩解其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