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手帶循還再用? 安老用途值得研究
早前政府為應對疫情下的家居隔離需要,運用電子手環監察接受強制家居檢疫人士的日常行踪。雖然本港現時疫情反覆,討論手環疫後去向或許言之尚早,不過監察手帶日後可以如何「循環再用」,仍然受到關注。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周三(3日)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指疫情過後將安排向其他政府部門提供可重用電子手環以應用於其他服務。若數千電子手環在疫症過後能夠找到歸宿,也算是避免了一場環境災難。
「智能安老」潛力巨大
薛永恒指手帶在疫情過後可用作安老用途,以照顧安老院舍內有需要的長者,建議值得政府研究實行。電子手帶可用作定位,並能察覺用家沒帶手機外出,功能不限於追踪在家隔離人士,用於安老用途上也能防止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人走失。根據2017年醫院管理局資料,本港65歲以上人士患上認知障礙症佔同齡總人口的比率估計為5%至8%,即約當時人口的64,200名長者。立法會所引文件更推算2039年將有近33萬人患上此症。香港社會未來對於智能安老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包括逐漸失去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對時間及地點亦會感到混亂,因此部分患者會在外迷路,而部分長者在病徵出現期間更會乘搭公共交通,家人要找回長者的困難倍增。例如今年1月,便有長者因腦退化症忘記在家隔離,在社會上掀起過一時恐慌。手帶的追踪功能若能套用於安老服務,確能降低家人找回長者的成本,也減少長者在街上遇到危險的機會。
薛永恒回應時指現時共有約9,800位需接受家居檢疫人士曾使用可重用電子手環,而一次性的手帶亦有近13萬人曾經使用。政府在疫症過後可以整合疫時經驗,改良「居安抗疫」應用程式,使疫症期間的手環、手帶能切合認知認知障礙症的患者所需。例如可讓長者在免操作下向家人實時分享個人位置,或可在長者離開電話過遠時通知家人、發出響鬧。至於政府數千隻的可重用電子手環,政府也可在疫症之後全數捐贈予安老院舍或公立醫院,方便護老服務的提供者能夠避免長者走失,免去尋人花費的龐大人力,也能讓長者的家人安心。
謹慎應對市民憂慮
疫症期間,智能手帶的私隱披露問題備受市民關注。政府會如何使用手帶功能,如何使之追踪市民去向,甚至智能手帶會否為日後執法所用,也引來社會不少憂慮。在這官民信任陷入冰點的時候,政府必須謹慎應對市民擔憂。政府應承諾防疫手帶不會用作醫療以外用途,而手帶所得的位置資料,亦不應用於安老以外目的。
在私隱與方便之間,科技發展同時政府也應照顧兩者平衡。科技本無對錯,只在乎人類如何應用。以防疫手帶用作安老用途,避免老人走失,甚或提醒長者未帶電話,都無疑可以為長者生活帶來巨大幫助。重用手帶既符合環保原則,而投放於「居安抗疫」應用程式的開發成本,亦能透過安老服務循環再用。手帶的安老用途,實在值得政府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