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1】繼續在「一國兩制」下悼念「六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年是「六四」事件三十一周年,雖然不是「逢十」紀念,但在中央主動制訂「港版國安法」的大背景下,今年悼念活動難免被賦予新的意義。許多反對立法的人認定這是「圖窮匕現」,這個時候悼念六四可以揭示中共的「本質」,而陸港走向對抗更是不可避免。「六四」被這樣操作,既令人扼腕、又危險。我們認同「六四」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中共武力鎮壓絕對錯誤,因此必須平反,但我們並不輕率地認為當年中共犯下大錯便可以成為陸港對抗的憑證,這絕對不是香港的出路。

「六四」事件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悲劇,學生的出發點在於針對「改革開放」後滋生的「官倒」和特權等腐敗現象,騷亂期間雖然發生過一些「打砸搶」事件,但無改其正義本質。可惜中共在運動過程中沒有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致使民運在黨內路線之爭激化下被錯誤定性為「動亂」,結果造成悲劇。

無可否認的是,武力鎮壓學生運動是港人長期不信任中共的一大根源。包括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在內的上一代認定中共是專制的、不可信的,但「六四」仍是他們寄託愛國情懷的圖騰;至於許多在「六四」後成長、傾向本土主義的年輕一代,他們的國家意識本來就比較薄弱,再加上近年陸港矛盾不絕,致使他們對大中華情意結持不認同態度,明言「六四」是上一代的歷史記憶,屬於香港年輕人的記憶是反修例運動期間多場「戰役」。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便形容,紀念六四的意義只是「了解自己面對的對手」。顯然,兩代人的共通點是不信任中共,但對六四內涵的認識完全不同。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經歷,想法不同可以理解,但這不應成為把歷史「去脈絡化」、罔顧事實的理由。「六四」本身是香港歷史一部份──1989年5月28日,超過100萬市民上街聲援北京學生;而在往後三十年,無數市民風雨不改在維園燃點燭光,堅持為當年的學生討回公道。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許多市民對「六四」有一份堅持,當中所承戴的愛國情懷非常明顯。如果像李傲然一樣,基於不同世代的「共同回憶未必一樣」,因而把連結兩地的「六四」紐帶,割裂成對抗的關係,甚至去中國化,我們無法認同這種鴕鳥態度。

+20

我們絕不同意香港與內地可以輕言切割,亦不同意某些人的說法,認為中共沒有直面「六四」歷史,就代表它鐵板一塊。事實上,如果只是片面地看到中國國力大幅增長,但卻繼續受意識形態影響,誤以為內地還是「蠻荒之地」,無視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的深刻改變,那就不只是偏見,而且無知。最近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民法典》,規範了個人與法人的各項權利與義務,這是中共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上的一大進展。誠然,這些進展不能把中共當年的武力鎮壓合理化,也不等於社會上司法不公和違反言論自由的行為就此消失,但畢竟是積極的變化。如果拒絕以廣闊、務實的視野去認識中共,那就只會繼續誤判情況、深化偏見,除了失卻建立互信的基礎,甚至會錯誤地敵視對方,這對重建因各種誤解而明顯轉差的陸港關係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如何為內地發生的一切作出恰如其份的評價是不可迴避的課題,畢竟,香港無論在法理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共處理「六四」時犯下大錯,以致許多香港市民至今難以釋懷。我們一直認為中共必須主動平反「六四」,並對受害者及其家人道歉、賠償,這才稱得上對歷史負責。至於仍未走出歷史悲情的「上一代」,以及試圖利用「六四」去「了解自己面對的對手」的新一代,他們當然有權繼續對內地及中央政府做出批評,但卻應該同時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除了不應無視「六四」折射出來的家國情懷,更不要幻想可以改變香港屬於中國的事實,應該毫無偏見地認識內地不斷發生的變化。我們深信,這才是對「六四」歷史負責、對「一國兩制」負責的態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