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改革需多方努力
審計署去月發表報告,指出香港足球總會多項問題,除了行政管理欠佳,更包括收入過分依賴特定來源、港足賽事入場人次欠佳及港足成績、排名未如理想等績效問題。但歸根究柢,績效欠佳始與整個足圈生態息息相關,除了足總須負上責任,政府及市民均不能獨善其身。
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周六(16日)就審計署最新報告進行公開聆訊,當中再次討論報告中足總的諸種問題。可想而知,議員們對足總的表現並不受落,甚至對足總代表不甚「熟書」,多次無法詳細作答,甚至要翻查資料方能回答其問題相當不滿,帳委會主席石禮謙更直斥浪費時間,其議會上的表現,已足教人憂慮足總董事的行政管理質素。
毋庸置疑,足總行政混亂明顯,董事局實難辭其咎,必須加以改善。然而審計署報告指出的其餘績效問題,例如足總收入持續下降、足球賽事入場人數持續低迷、未能達成足球發展顧問報告中所訂主要目標的績效(如港足排名)等,當中所涉的問題卻更為複雜,除了足總工作須要「問責」,球圈中的其他持分者同樣須負上一定責任。
振興球圈 你我有責
其實足總收入長期依賴政府、賽馬會資助、本地球賽入場人數每況愈下,足總派免費飛的策略頗為無效、及港足成績裹足不前等問題,實為環環相扣,與整個球圈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不無關係。歸根究祗,港足賽事叫座力有限,港足實力固然為主要因素,賽事收入自然未能為足總及球會產生另外收入,自然須依賴他方資助及商界主動投資,故難打破「政府足球」、「老細足球」的格局。但球圈發展不成熟,特別是足球員難以成為理想的「職業」,更是打擊有潛質者投身足運,長遠港足競賽能力、質素自然受限。
球圈發展的種種問題遠較上述粗疏推論為之複雜,但種種問題其實是互為相連。要改善此複雜的困境,必需不同持分者的協同努力。當然,足總責任仍然重要。正如本地退役名將李健和批評,足總近年多獲政府資助,結果卻未能對本地足運有實質幫助,更連最基本的青訓亦未能做好,批評要求港足排名提升只為天方夜譚。本地青訓多年主要依賴球會,足總工作相當被動,球員成長自然有所限制,更遑論港足青年代表隊連常任主教練亦沒有,更是教人側目。足總能否利用政府資源,於青訓工作做得更多,明顯須多下功夫。
至於在球賽推廣、收入上,足總與政府直接歸咎於本地足球水平有限,而政府體育專員楊德強亦再次祭出本地波與世界頂級足球之別的理由,認為球迷可藉不同途徑欣賞世界頂級聯賽,本地波縱有改善亦難與之相比。上述問題的確頗為「現實」,但親身入場觀賞本地球賽始終有其吸引力所在,而且與在電視機、電腦前遙距觀看世界賽事性質相異,要打造一個一定本地觀眾支持的足球圈理應不是空中樓閣。其實多年來坊間早就本地賽事博彩化、為商界投資足運提供誘因(如免租額)般的建議有着不少討論,政府與足總不應避而不談,積極探討所有可行方法方為上策。
本地足運要有所銳變,球迷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球賽水準與球迷支持本是互為影響,競賽水平高低固然影響入場人數,但長遠來說球迷的支持亦深遠影響着足運水平。與其批評本地足球質素有限而卻步,球迷更應多加親身到場觀賽支持,才能促成本地足運的進步。況且過去市民能因政治因素到場支持港隊,亦可因此支持不同「顏色」的經濟活動,為何市民不能單以支持足運為由,更積極地入場支持質素有限的港足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