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老屈」史景遷!
近日各方熱議現代教育出版社《現代初中中國歷史》系列課本裏關於鴉片戰爭的一段內容,該頁於「習史技能」欄目下設題「如何評鑑歷史人物」,並且引述了一段聲稱整理自英國學者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的資料。論者多數聚焦文字本身觀點對錯,卻未深究它能否反映史景遷原意。
引發爭議的課本資料內容如下:「鴉片貿易是英國對華貿易的重要一環,為英國扭轉貿易逆差的重要途徑。若一旦禁絕,將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林則徐不應禁煙,而是他不明白英國的貿易狀況,也毫不考慮禁煙對中英關係的衝擊,輕率地單方面嚴禁鴉片,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並最終釀成戰爭。」
由於相關文字似乎在批評林則徐禁煙是釀成戰爭的錯誤之舉,加上近日剛好有小學常識科教師講課曲解鴉片戰爭源於英方來華禁煙,故此課本內容甫一公開便遭受大量傳媒及社會人士抨擊,當中更不乏對史景遷本人以至整個外國學界的否定,然而這一類批評很可能是冤枉了他們,因為課本所引原來並非全為原著內容。
史景遷未斥林則徐輕率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最新版次為2014年,至於《追尋現代中國》英文版的第三版在2012年面世,中文版本卻要等到2019年才出現,所以課本作者頂多只能夠看到該書英文三版或中文二版,不過無論二版、三版,史氏原著實際都未批評林則徐「不考慮禁煙對中英關係的衝擊」、「輕率地單方面嚴禁鴉片」或稱禁煙「是不明智的做法,並最終釀成戰爭」。
與此相反,史氏在書中曾經指出「我們從林則徐的言論亦可窺知,他並不希望因杜絕鴉片而招致爆發邊釁(he did not wish his policies to lead to armed conflict)」,又指「林則徐與道光皇帝均是克盡職守、勤奮工作(conscientious, hard-working)的人」,這些文字能夠看到史氏根本無意批評林則徐因為「輕率」或「不明智」而引發鴉片戰爭。
除此以外,史氏又提到「林則徐職司廣州政務時,曾責成文士蒐集廣州與新加坡刊印的書籍,以探訪西方的訊息。林則徐還請一位美籍傳教士翻譯一部國際公法著作的部分章節」,由此證明「若干中國人已察覺,外夷破門而入固然是奇恥大辱,但也未嘗不是一種刺激(found the barbarian challenge to be a stimulus as well as an outrage)」,可見史氏亦認同林則徐嘗試增加對西方的認識。
誤判貿易狀況並非重點
《追尋現代中國》一書對林則徐固然也有一些意見,但主要是圍繞以下二點:一是過時且理想化地以為儒家道德價值能感化洋人,二是誤判中、英貿易環境一些「細節」,其中第二點表面看來跟課本內容那句「我們並不是說林則徐不應禁煙,而是他不明白英國的貿易狀況」勉強相合,然而事實上史景遷想表達的亦非課本作者所謂那種「貿易狀況」。
史氏書中先強調林則徐銷煙「並未針對這批繳交鴉片的外國商人提供任何補償」,然後又明確指出「林則徐所不了解的細節(ramifications that he did not understand)」如下:當時許多洋商已經囤積大量鴉片,他們刻意將積壓且求售無門的庫存交給代表着英女皇的義律(Charles Elliot),再由義律將鴉片交給林則徐銷毀,這樣他們便有理由施壓要求英國政府向清廷索賠了。
另外,史景遷在書中還引述過林則徐寫給英女皇的一封信,藉此反映他不知道「英國本土並未禁絕鴉片」、「很多英國人認為鴉片的禍害比不上酒」,並且配合其他事例稱林則徐太過迷信道德勸說就能成功禁煙,所以當寫到林則徐曾組織「武勇」對抗英軍的時候,史景遷更用上了「一反常態」、「令人訝異(surprising gesture)」等字眼。
課本作者曲解原著觀點
無論如何,史景遷雖然認為林則徐對時局有上述誤判之處,但《追尋現代中國》一書卻未曾使用任何負面批評用詞,而其內容顯然也不像課本內容那樣斥責林則徐沒有認識「鴉片貿易是英國對華貿易的重要一環,為英國扭轉貿易逆差的重要途徑。若一旦禁絕,將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甚至連這段看似客觀的描述可能都跟史氏觀點有所矛盾。
史景遷原書先寫到:「中、西雙方所感受到的張力與時俱增,特別是英國商人擔心貿易逆差惡化,每年要以價值數百萬英鎊的白銀換取中國的生絲、瓷器、茶葉,所以就開始把印度種植的鴉片運往中國南方的港口,以交換中國的商品」,而在描述禁煙影響英國利益時則是說:「在中國擁有龐大貿易與商業利益的商人也開始積極遊說英國國會採取斷然的報復」。
顯然易見,史景遷在《追尋現代中國》裏的行文有意識地區分英國商人與英國政府、國會,而《現代初中中國歷史》作者在整理資料時卻強行將兩者合併為「英國」單一利益集團,然後又加插前述各種不是出於史氏的論斷,藉此塑造出這位英國學者批評林則徐「輕率」、「不明智」的形象,整個過程完全就是「老屈」!
諷刺的是,包括一堆專家在內的各方人士於批評相關課本之時,似乎都未發現它與原著內容存在如此大的落差,然後還錯上加錯地繼續侃侃而談外國學者史觀有何缺失,實在叫人啼笑皆非。這一段曲解原著的資料,既反映了本地教科書內容從編撰到評審的過程均無認真核對原典,亦揭示那些急不及待站出來評論的社會賢達是如何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