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暴跌】沒有自由市場 只有市場失靈
周一(27日)舉行的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中,跨黨派議員同時指出,近月國際油價急挫後,本港車用的燃油售價未見明顯減幅。誠如競爭事務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所言,本港車用油價走勢已是市場失靈,而箇中原因不單是競委會欠奉法定權力,而是港府死守以不變應萬變的管治心態累事。
在周一的會議上,跨黨派議員將本港油價加快減慢的矛頭直指向環境局,而競委會主席更一改過往取態,罕有地批評政府放棄政策主動權,無視市場失靈的現況。根據立法會文件的顯示,無鉛汽油進口價雖然已從去年底4.41元,跌至本年初3元多,但零售價卻不跌反升,當去年三月的進口價為3.98元時,零售牌價為16.89元;當本年一月進口價下跌時,零售牌價更升至近18元,可見上述眾人的批評不無道理。
燃油市場的競爭不足
然而,本港油價貴絕全球且加快減慢,亦非今天才備受關注。競委會在2017年發表的車用燃油市場研究中,雖然沒有斷言本港燃油市場是「合謀定價」的壟斷行為,但亦指出該行業獨特的結構和行為特徵有礙競爭——行業結構是指市場高度集中在數個燃油零售商、進入市場及擴充業務的門檻高、成本結構類似,以及僅有單一汽油產品供應;而行為特徵則是不重視牌價展示、極着重折扣優惠,以及價格很少隨時間或地區改變。
或許是官到無求膽自大,競委會當年發表報告時,胡紅玉曾認為此舉能向政府施壓,間接迫使油企公開資訊。三年過後,即將卸任的她卻將責任置於政府,認為政府掌握的資料更多,故市場失靈須由政府調整。
即使零售油價加快減慢的現象,每當國際油市大起大跌皆會引起討論,但港府卻以機械式的答覆為懶政開脫。「在自由市場經濟運作下,政府盡可能不干預燃油業或為他們釐定價格水平。政府的工作,是要致力確保燃油供應可靠、維持市場開放和消除進入市場的障礙,並同時提高燃油產品價格的透明度,讓消費者能作出選擇,以促進競爭。」然而除了「盡可能不干預」和「確保燃油供應可靠」的目標已達成,相信港府失職之處也不言自明。
競委會五大建議
其實競委會早在2017年已提出五大建議,望能增加市場的競爭度,包括重新引入95辛烷值汽油,以提供更廉宜的產品選擇;推出更多油站用地,以降低進入市場及擴充業務的門檻;檢討油站用地的招標制度;清楚展示牌價及門市折扣;以及探討不同的「結構性」改革方案,如提供收費合理的碼頭倉庫設施,讓新經營者進口燃油,但最終卻在「自由市場」的原教旨主義下不了了之。
縱然本港的零售油價走向明顯有違供求定律,但這是「平行定價」還是「合謀定價」的結果,當前仍尚存爭議。由於燃油零售商所定的零售牌價經常相同,且變動步伐一致,通常當一家油企公司調整其零售價時,其他公司便會在短期內調整看齊。但這種「平行定價」的市場行為不一定構成合謀定價。反而,若要舉證反競爭行為,當局需要證明競爭對手之間有訂立協議,或從事經協調做法的實證。因此,不論是競委會早年的報告還是周一的會議中,如何取得油公司「敏感資料」的蒐證權力,才是核心爭議所在。
撇除上述五項政策建議,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可仿效規管電力市場的做法,引入利潤管制,但從兩電電費和港鐵票價調整機制可見,如何避免「可加可減」機制變成「有加無減」,終歸還須端視細節如何敲定。更重要的是,零售油價加快減慢的現象,是由於油公司以敏感資料為由,拒絕向競委員提供「敏感資料」,才會令「平行定價」和「合謀定價」的爭議不止,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既然政府設立競委會是「旨在禁止妨礙、限制或扭曲在香港的競爭的行為」,那又為何要其在權力不足下赤膊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