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歐美停食肆、封酒吧 香港該如何自處?
香港過去五天(3月19日至23日)平均每天確診近33宗,隨着疫情升溫,特首林鄭月娥周一(22日)宣布領酒牌的食肆、酒吧等不能賣酒,嘗試減少市民聚集。一方面,社會有聲音要求做得更多,包括關閉食肆、娛樂場所等;但亦有酒吧東主、飲食業等認為影響生計,做法擾民。當香港已陷社區爆發的邊緣時,政府該如何增加市民的社交距離,盡可能阻斷社區傳播鏈,而不會過猶不及?
行會成員林正財早前在節目《千禧年代》表示,現時處於危急情況,需要堵截傳播鏈,單靠自律及勸籲未必有效,因為只要小部分人不合作,便足以引起社區爆發。鑑於近日酒吧、婚宴場所的聚集傳染較嚴重,他建議酒吧及婚宴場所暫停營業。特首林鄭月娥周一向酒吧開刀,宣布將修例禁止全港約8600家領有酒牌的酒吧、食肆等賣酒,減少社交接觸及聚集。她表示醉酒易令人發生親密行為,增加感染風險。這說法被坊間視為笑話,但背後亦反映政府不想一刀切暫停所有食肆營業,故此找個理由只針對酒精消遣,權作折衷。
防疫與經濟影響
一方面,香港的確面對社區爆發的風險,有需要從嚴限制人流。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周一在電台節目指出,若不馬上落實戒嚴級別措施,例如暫時取消部份酒吧或婚宴場地牌照次等,香港疫情將如武漢或意大利北部。實際上,不少國家正採取緊急措施,減少人群聚集,例如澳洲周一中午起全國酒吧、賭場、 戲院、體育和宗教設施全面關閉,餐廳和咖啡店限制只能外賣,不能堂食;英國除了關閉咖啡店、酒吧和餐廳等之外,再禁止兩人以上公共聚會。香港自然也應該思考,為了阻截疫症傳播,是否需要採取類似的緊急措施。
這類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切斷了病毒的傳播鏈,也切斷了相當一部分從業者的經濟來源。有「蘭桂坊之父」的盛智文及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均質疑關閉食肆的成效,盛智文更稱即便關閉餐飲場所,市民仍會出行,可能在其他公共場合如地鐵感染。這種說法並不嚴謹,但背後無疑反映出業界的憂慮。「限酒令」亦的確會打擊酒吧生意。故此,政府同樣應推出配套政策,消弭這把雙刃劍的弊處。實際上,不少國家關閉食肆等場所時,均有針對性的補助政策。比如澳洲的經濟援助方案高達600億澳元,英國政府更為沒有工開的員工支付八成工資,每人每月最多2500鎊。英國的做法繞過企業直接援助民眾,能立竿見影地紓緩僱員的經濟壓力。
善用經濟誘因
香港推出「限酒令」後,可能有更多針對食肆、娛樂場所的措施,林鄭應該根據業界實際情況增加紓困措施,包括考慮如何將英國的支薪措施化為己用。再者,此等措施限制了僱主和僱員的經濟損失在一定水平,同時有如經濟誘因,令餐飲及消遣場所自願關門。目前不少食肆諸如澳牛等已自願暫時休業,減少人流聚集,相信也考慮到疫情持續爆發下,商舖也難以獨善其身,為了防疫而暫時關門已是兩害取其輕。
若然市民仍未自律,政府要再出手限制食肆、影院等經營,也可以按需要調整限度,例如縮短餐廳營業時間、限制餐廳人數、轉為全外賣形式等,或參考內地目前規定部分餐飲場所一桌只能坐一人、等候距離要保持一米以上。香港部分食肆和小店已推出外賣優惠,減少用餐聚集,政府可考慮以誘因或強制令推動企業朝這方面改變,比如額外補助外賣食肆等。
總言而之,政府不僅應考慮「禁閉」令的範圍,更要考慮周詳的補助措施。只要能平衡防疫和經濟需要,措施便更能獲得社會認同,市民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