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創科未見成果 支援切忌「炒冷飯」
抗疫時刻,港人一方面為物資東奔西跑,意識到「香港製造」何其重要,一方面替本地研發的科技產品未獲政府垂青而大感不值。社會期待財政預算案能夠加緊推動再工業化、發展醫療科技,結果仍是霧裏看花。
針對新冠肺炎疫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及電子手環、授權生產納米口罩及研究重用口罩。宏觀一點,針對醫療科技,預算案提及今年於科學園陸續設立本地研發醫療科技平台,針對產品和人才,全港從事研發的科技公司均可申請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計劃。
資助快測系統 撐香港製造
不過,月中理工大學發布的研發呼吸道傳染病快速測試機器和系統,未被提及。這項發明值得重視,不僅因為它能針對疫情檢測,更因為港府走寶,曾經拒絕資助這個本地研發的項目。政府若要說服港人重視本地科研人才和產品,重新資助該系統就是最佳證明。
另一方面,疫情意外帶起了遙距辦公和學習、網購物流等範疇,政府應該善用香港快捷發達的通訊網絡基建,在現有的創科範疇基金撥出一部分,歡迎企業和科研機構探討和設計迎合互聯網科技的產品服務,增添新的經濟動力。
近年財政預算案,陳茂波總會大篇幅講述投放十億百億元公帑發展創科,尤其在2018年度更是豪擲500億元於河套區、科技園基建,注資創科基金,支持創新平台和創科企業,多少令人以為每年政府也有大動作。然而,細看近年預算案文本,其實不少是重覆或只交代進度。以今年提出的項目為例:
● 建立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在2018年預算案首先提出;
● 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另加20億元成立「微電子中心」:在2018年施政報告及2019年預算案提及,正等待財委會撥款;
● 在將軍澳工業邨發展的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共斥資82億元:早在2016年已提出,後於每年交代進度,今年稱兩址分別在上半年及2022年落成。
誠然,每個項目都要時間蘊釀和落實,而諸如科技券的資助計劃,經過數年以來業界建議和政府修正後,方便了企業申請。然而,就着業界關心的問題,例如創科成果商品化,預算案卻只以半句輕輕帶過,給人印象是避重就輕,着重基建資金投入,但對如何轉化為成果,仍然束手無策。
政府採購及資助應用
在政策方面,若果政府主動接觸創科企業,拉攏資金和人才,合作研發產品和服務,說不定可以協助其衝破難關。在公共資源方面,政府可以更積極發揮角色,在經濟不景氣期間,鼓勵各部門增加和加快資訊科技產品服務採購。正如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提及,這可以幫助更多中小企投得政府合約。投得政府合約有助企業經營,建立品牌,有利日後在公營私營市場競爭。
另外,發展創科之目的不離改善大眾生活,預算案可以加把勁支援弱勢人士,殘疾群體是其中之一。香港復康聯盟建議政府撥款資助殘疾人士安裝智能家居系統,減輕他們和照顧者金錢負擔,此等建議值得政府採納。
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六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開支不斷上升,2019/20財政年度開支修訂預算為25.4億元,2020/21年度開支預算升至65.7億元。近年政府矢志推動創科,支出大增可以說是追落後。隨着創科基金陸續批款,基建陸續落成,創科項目能否換來具體的科技商品服務,解決民生問題,甚至帶領香港發展工業,政府角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