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陳茂波開倉可取 惟欠香港一場大辯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推出大規模逆周期措施,涉及超過1,200億元。在公共財政上,這份預算符合「應使則使」原則,可望紓緩市道,合格有餘;但在經濟結構上,陳茂波只謂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及「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沒有為百病叢生的香港經濟展開一場大手術,則叫人失望。

在修例風波及肺炎疫情影響下,香港進入經濟不景氣周期,市民面對裁員、減薪、無薪假等危機。逆周期提振經濟,是政府應做之事,問題是幅度有多大。2019/20年度是香港十五年來首度出現財赤,且未來五年的預測仍是赤字,公共理財自然要審慎。但目前香港儲備仍達萬億,政府絕對有本錢投放銀彈。對官員來說,挑戰不是實際財政能力,反而是過往的「小政府、大市場」思維。如今,政府不吝嗇「開倉」達1200億,規模值得肯定。

派錢開支佔六成

在1200億逆周期措施中,佔開支最大的是派錢。政府將向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發放一萬元,涉及約710億元開支。派錢當然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但正如陳茂波所言,此舉「一方面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另一方面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尤其對於基層市民,一萬元若能盡快到戶,的確可紓一時之困。在當前市道及民情下,派錢成為跨光譜政黨共識,也獲社會歡迎,原因不難理解。

涉及開支逾百億的,還有寬減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及寬免住宅物業全年差餉。前者上限為20,000元,全港195萬名納稅人受惠,稅收減少188億元;後者以每戶每季1500元為上限,惠及293萬個住宅物業,政府收入減少133億元。寬減利得稅、非住宅物業差餉等,也能幫助中小企度過難關。

有別於全民派錢,此等紓困措施針對中低收入人士及中小企。以薪俸稅為例,基本上月入三萬以下的市民可免稅一年,月入三萬以上,才要繳交寬減後及扣減免稅額的薪俸稅。這種做法可按市民需要提供幫助,發揮政府應有之公共資源角色。

寬減稅項如「指定動作」

然而,不能不提的是寬減稅項其實非新鮮事。往年財政預算案亦寬免75%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去年8月政府更因應修例風波而提高至100%。既然財政司司長長期如此寬免,是否更應該全盤檢討目前稅制,以更符合公平及正義的資源分配原則?眾所周知,香港既有億萬富豪,亦有百多萬貧窮人口,貧富懸殊久未改善的一個原因,便是公共資源分配未改革。

再者,從實際角度看,政府增加開支,便須注意長遠的財政承擔能力。加上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挑戰,陳茂波也在致辭中表示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提高收入」。但陳茂波在2018年宣讀預算案時已謂「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兩年過去仍然尋找?同樣可惜的是,他今年說「或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既是「或要」,又是「考慮」,態度過於保守。

當然,公共財政的結構改革是一場大手術,影響深遠,不能草率而為。但正因為改革茲事體大,財政司司長更應該盡早提出,給社會提供藍圖及考慮方向。在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特首林鄭月娥推出「土地大辯論」,雖然其成果有限,被視為「政治騷」,但至少顯示了政府對土地問題之重視。在財政及經濟改革方面,財政司司長以至特首能否給香港一場大辯論?須知道即使今年上半年推出,經過公眾諮詢及立法會審議,最快也要一、兩年後方能成事。對於日益嚴峻的貧窮問題及不健康的公共財政,只怕沒有多少時間能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