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惠寧倡「三心」振士氣 港府缺了什麼?
周四(20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向30多名香港全國人大代表及200多名香港全國政協委員發信談及香港的疫情防範。相對於過往中聯辦主任發表講話的官腔,此次駱惠寧信件的文風與內容都更為「親民」,被喻為「西環家書」。為了在疫情期間激勵士氣,駱惠寧的信文在對香港社會用親和的言語釋放善意,用「信心」、「愛心」與「齊心」發出希望香港社會團結抗疫的呼籲,與此同時,他也敲打了醫護罷工等問題,形容為「政治新冠病毒」。因此,與其稱之為親和的家書,倒不如說他是代表中央為香港抗擊疫情打下的一支剛柔並濟的「強心針」。
這封信是否真的能起到強心針的作用,尚待時間的檢驗。但駱惠寧信中提到的兩個問題,尤其值得香港政府去反思。其一,在於穩民心。駱惠寧在信中說到,「這是一個要冷靜理性、不要製造恐慌的時刻」,並特別提到了香港出現的物資搶購現象,承諾「祖國內地始終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防疫抗疫,有關部門和駐港中資企業正開足馬力,為穩定香港市場供應而努力。」而他本人也在周一(17日)走訪多家中資企業,強調「保供應就是保民生」。可以看出,駱惠寧比林鄭政府更有「穩民心」的意識,也知道策略上,只有政府有承諾、有能力保住民生,才能帶出防疫的信心與齊心。
其二,在於駱惠寧信中提到的中港合作,尤其是內地對香港在物資、政策與精神上的支持。信中,駱惠寧肯定了中港之間的互助,包括香港對內地的資金捐助,內地輸往香港的口罩等。而更值得留意的是,駱惠寧提到,內地為了支持香港防疫,在政策上,比如赴港簽注的簽發、出境人流管控等方面的配合。
在駱惠寧用「祖國內地始終全力支持」安穩民眾恐慌情緒的同時,香港政府卻無法讓市民看到可以放心的舉措。香港出現物資搶購,很大的原因正是因為香港政府沒能讓民眾有信心,而當政府無法與民眾建立互信,社會又可齊心抗疫。在大眾最為關注的口罩方面,相較於台灣和澳門對穩定口罩供應的迅速反應,港府的遲緩及死板,以及包括林鄭在內的官員討論相關問題時屢屢脫離民情,無疑加劇了社會的恐慌情緒。在關口人流管制等防疫措施方面,香港政府本來有充份的主導權力,但在作決定時卻進退失據,又未能與社會有效溝通,結果顯得永遠比民心所向慢上半拍。這樣的政府,何談「穩民心」。
香港政府似乎漠視了自身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有的權力,缺乏主動與內地協調的意識。19日,香港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深圳重新開啟赴港簽注的申請,引發社會對是否會增加疫情擴散風險的恐慌。其後媒體查明,這實屬是因為對內地出入境管理公告的誤解而引發的「烏龍」。香港政府應該利用自身的能量和「一國兩制」的優勢,主動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溝通,為香港公眾釋疑。
駱惠寧此次「振奮軍心」的信件,頗具內地的「關懷」風格,和中央政法委周三(19日)提出的「推出更多有溫度、有淚點,有人情味的『暖新聞』」異曲同工。這種溝通方式與港人多頗抗拒的內地「官腔」有明顯區別,但不代表港人就會「收貨」。然而不可否認,面對疫症威脅,信心、愛心和齊心確實是重要的,而這「三心」香港社會並非無跡可尋。正如信中提到,香港的不少社團、機構、商家想盡辦法在世界範圍採購物資、醫療設備,正是社會上下懷抱愛心,齊心抗疫的表現,也是社會抗疫信心的來源。只是,當政府在社會的信心中缺席時,就難以得到社會的齊心以待。這是香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