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網購、線上學習——新型肺炎「意外」改變生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連打邊爐也可能傳播新型肺炎,政府和醫生再次呼籲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集。市面冷清,市民無意消費,有餘錢和時間也用來搶購食糧和衞生用品。若要數逆市奇葩,大抵就是網購,尤其是訂貨和食物外賣。加上在家工作、學習、娛樂等也依靠互聯網,「無接觸經濟」、「非接觸經濟」便成為網絡熱門語。新型肺炎也許正在意外地推進互聯網經濟發展。

「終於網購了」

廣義來說,「非接觸經濟」是指運用通訊科技進行經濟活動,毋須依賴面對面接觸。過往,香港非接觸經濟的發展一直被指落後內地和其他地區。部份原因為香港人口密集,民生商店「梗有一間喺左近」,網上購物並非必要。然而,面對新型肺炎威脅,市民在實體店舖搶不到貨品後,部份轉到網店搜購口罩、酒精搓手液以至糧油雜貨。即使是本地超級市場集團附設的網店,高峰期時也有數萬人在輪候登入網站,需求甚殷。

此外,為減少人際傳播,在家工作和線上學習分別代替辦公室和學校,連娛樂也由網絡遊戲佔據。「01觀點」日前探討在家工作能否普及。相比辦公室工作,在家工作具一定益處,例如方便照顧家人,減少通勤時間等。過往欠缺機會大規模實行,新型肺炎襲港卻恰巧創造契機。

遠程醫療潛力無限

科技改變生活和消費模式,乃社會發展之常態。政府首要不能阻礙發展,其次更要適當提供幫助,推動轉型。內地不只電子消費模式日見成熟,深圳的創新科技更獲市政府大力支持。香港相形見絀。

除了辦公、網購等,較少人提及的是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機械人醫療。遠程醫療一方面可以改善偏遠地方的醫療服務,病人不用再跑到城市才能問診,另一方面亦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瑞典便為一例。但其實針對諸如新型肺炎這類傳播廣泛的疾病,遠程醫療還可減少醫護受感染的機會。伴隨遠程醫療的是機械人醫療,早前美國華盛頓一家醫院運用配備鏡頭、咪高峰和聽診器的機械人替當地首名武漢肺炎患者診症,減少他與醫護接觸的次數。

隨着5G通訊速度和質素提高,傳輸磁力共振等大型影像,直播手術畫面,指揮機械開刀,召開醫生會診會議,實時監察病人康復等醫療程序可以全天候進行,在疫症爆發之際發揮關鍵作用。香港的醫療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未來能否走多一步,也看政府是否提供助力。

政府須掌握實時狀況

面對新型肺炎,商界已在變陣,希望生意不致被病毒打垮;民間也在變陣,希望維持起碼的日常生活。政府亦要變陣,除了推出一輪又一輪的人流管制和救市措施,還要加速掌握經濟脈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9日)發表網誌,直認疫情迅速變化令編製預算案變得更困難。

不少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已經發展「當下預報」(nowcasting)機制,研判非常近期的經濟預測,運用數據和數學模型,預測近期經濟狀況,果斷推出政策,毋須等待經濟生產總值、失業率等滯後指標,概念類近兩小時的天氣預測。這有賴科技和數據蒐集方法成熟,不少學者已利用 Google Trend 搜尋就業和經濟活動的關鍵詞,例如「買車」、「搵工」,甚或以曾到就業中心人士的手機GPS數據,推測銷售表現和失業率。中國亦有一些當下預報宏觀經濟的經驗。香港經濟轉差已是常識,但其影響程度則各有見解,若然政府手握即時數據,將有助對症下藥。

誠然,並非所有行業也可以避開人際接觸,而人長期缺乏實體社交生活,亦會感到單調乏味,但通訊科技的確可以克服生活障礙,避免完全停頓。疫情來襲之際,正給大家時間思考,香港如何危機中找機會,說不定可以啟動新的經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