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載歷史的軍事同盟 北約的樽頸與摸索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29國元首及代表,周二(3日)於英國倫敦聚首一堂,慶祝成立70周年。各國領袖未開會,先上演一輪唇槍舌劍。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前接受《經濟學人》訪問,稱北約正經歷「腦死亡」,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反撃,批評馬克龍「骯髒」及「毫不尊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一意孤行,派兵入敘利亞北部打撃庫爾德分離主義份子,亦引來西方盟友強烈不滿。埃爾多安反威脅北約,若不承認庫族民兵組織「敘利亞民主力量」(SDF)為恐怖份子,將否決於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之興建防衛系統之計劃,令西方盟友極為煩惱。
成立於1949年之北約,為當今世上最大軍力之軍事聯盟組織。其繼承自二次大戰時期由美、英、法等組成之盟軍。雖然二戰以納粹德國而結束,然而歐洲大陸迅即由被西方視為新威脅的蘇聯取代。1949年4月美、英、法、比、荷、盧,加上加拿大、葡萄牙、意大利、挪威、丹麥、冰島12國,一個跨大西洋之軍事聯盟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集體防禦條款」,當中規定若其中一名成員國遭武裝攻擊,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攻擊,其他成員國將及時作出反應,被視為北約最核心原則。
北約與華沙公約的對抗
冷戰初期西方世界積極於朝鮮半島、希臘、土耳其等地防止該地倒向共產陣營,更吸納希土兩國加入北約,而蘇聯亦模仿北約,跟其東歐衛星國家組成華沙公約組織。兩大陣營分庭抗禮,一直維持對峙局面直至冷戰結束為止。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由美國定於一尊,北約更不斷東進,把前共產陣營的華沙公約國納入北約體系。由1999至2017年間,北約已吸納13名前華沙公約國或共產國家,成員國躍升至29名。同時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被視為俄羅斯前園及後園的烏克蘭及格魯吉亞,亦致力爭取加入北約,令俄國深感受脅。
然而在北約不斷擴張同時,陣營間亦浮現磨擦及爭拗,情況尤其以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上台以後更為突出。特朗普自參選起已對北約極盡批評之能事,指美國長期為其他成員國付出大部份費用被佔便宜,以追債的口吻指責其北約盟友。特朗普又質疑其新成員國黑山一旦受襲時,美國為何要出兵保衛之,被視為美國對北約第五條的動搖。特朗普「美國優先」的路線,對國際多邊組織採取敵視態度,又常與傳統盟友爭吵,都令北約等聯盟帶來不穩。美國上月於未有知會盟友情況下突然於敘北撤軍,更引起英法德等盟友不滿。
敘利亞戰事暴露出北約內部各方勢力之矛盾。美歐本來致力於打撃區內的恐怖組織ISIS勢力,並支援庫族民兵組織SDF等之軍事行動,然而區內最大持份者埃爾多安名義上雖同意清剿ISIS,但其主要目標為威脅其土耳其國家安全的庫族分離主義份子,並要求北約盟友將SDF轄下的「人民保護部隊」(YPG)列為恐怖組織。歐盟反指土耳其於敘北之軍事行動,將為當地製造權力真空令IS死灰復燃,而特朗普於當地的突然撤軍也令歐洲盟友無所適從。馬克龍對北約成員各自為政、群龍無首之情況大感不滿,直指北約正經歷「腦死亡」。
不團結的軍事同盟
北約瀕臨崩潰,其實並非單憑特朗普、埃爾多安兩三國強人領袖所能促成。北約對上一次最團結的軍事行動,為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後,多國聯合打撃阿富汗境內之阿爾蓋達組織。此後美國的種種軍事行動,已經與北約盟友開始出現矛盾。2003年美英指控薩達姆藏有大殺傷力武器,牽頭攻打伊拉克,便遭到北約兩名關鍵盟友德法之抵制。2011年利比亞爆發內戰,美法牽頭指揮北約於區內實施禁飛區以制裁卡達菲政權,卻得到德國、土耳其為首之成員冷處理,可見北約各成員國早在特朗普上台前,已經貌合神離。
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天下二分,北約存在的首要意義正是防蘇。然而共產陣營倒台後,北約各國便失去共同目標,逐漸出現矛盾實屬常態,加上美國奉行單邊主義路線,2003年在未有足夠證據下揮軍伊拉克,已經引來盟友的大反彈,亦削弱了美國於國際舞台的道德感召力。加上「9.11」後美國國力下墜,相反新興經濟體如歐盟、中國等發展突飛猛進,世界格局由單極走向多極趨向已是不可逆轉。以美國為首,歐洲為輔的北約體系於21世紀的國際形勢來說似乎有點過時,亦局制了歐洲的發展。
而馬克龍在訪問便聲言,歐洲疲於應對英國之脫歐問題而無法前進,又有美國於重要的戰略決定上輕易地背棄盟友,歐洲正處於地緣政治上逐漸消失的危機中,或者將無法再自主自身之命運。事實上馬克龍之想法並非原創,早在其二戰元勳戴高樂時已經植根於法國人心內:一個沒有核武的偉大國家,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法國二戰受德國侵佔、及後又於中南半島失利,國力萎靡不振。戴高樂為爭取法國再立於強國之林,大力發展核武,又嘗試走一條美蘇以外的第三條路,並於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架構。
歐盟能否有自己的路?
馬克龍受影響法國政壇深遠的戴高樂主義所啟發,自上任便一直表現不囿於一國之首,更有要作歐陸共主之野心,既投身為歐盟體系最堅定之捍衛者,主張要於脫歐談判中對英國強硬以儆效尤,又力促歐洲進一步一體化,甚至建軍,目的便是要歐盟擺脫美國陰影,開拓一條後冷戰時代能夠獨霸一方的道路。而馬克龍的緊密拍檔德國總理默克爾亦贊同歐洲建軍之說,不過稱此並非為了對抗北約而是輔助北約。而默克爾亦不贊同「腦死亡」論,稱馬克龍言辭過激,又稱應於北約框架下解決分歧,與當年西德拒絕戴高樂第三路線相似。
在馬克龍嚴厲措辭下,特朗普由以前的北約批評者,轉身一變成為北約守衛者,稱馬克龍言論「骯髒」及對北約28成員國「毫不尊重」,並稱法國才是最需要北約的國家,又指自己已成為北約的支持者。特朗普態度驟變,正反映北約作為美國海外最重要之軍事盟友,其存在及完整對美國利益來說至關重要。而且面對英國脫歐後不明朗之局勢、俄羅斯愈加進取的資訊情報戰、中國日漸頻繁的軍事活動、未見平息之中東局勢、伊朗核問題、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諸多議題,北約各國合作之需要遠比一旦分離所得之利益為多。
然而長遠而言,歐盟如進一步一體化甚至建軍,其對美國之依賴漸少,北約存在之必要性亦將大為減低。即便北約不因此而解散,現時美國為主、歐洲為輔之形勢亦將有所逆轉。話雖如此,要成就戴高樂爭取法國及歐陸再成強權的未竟之志,馬克龍仍需要跟歐盟諸國作一連串連年累月的磨練整合。在此之前,北約依舊是大至美國,小至黑山之安全保護傘。但隨現時世界格局日益多極,北約各國之間之矛盾及紛爭,縱然沒有特朗普此口沒遮攔的總統跟各國領袖唇槍舌劍,亦仍然會持續發生。一套長篇國際政治肥皂劇,將周而復始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