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壽終正寢」 莫迪民族主義沖昏頭腦
印度政府日前(5/8)宣布,正式廢除境內查摩及克什米爾邦(Jammu & Kashmir)的自治地位,並隨即頒布宵禁令,切斷當地與外界的通訊和上網服務。然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諳知該處一直都是南亞火藥庫,仍以經濟民族主義的伎倆,煽動民眾支持廢除相關憲法,做法極為危險。稍一不慎,更會把印度、巴基斯坦兩個擁有核武且對立的國家,再次拖入戰爭。
「特殊地區」只容雙邊談判 廢除憲法將局勢推向衝突
早在2014年,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已在競選宣言中,重申廢除憲法第370條的野心。不過,是次莫迪挾着國會佔大多數議席的優勢,背棄「與所有持分者討論此問題」的選舉承諾,單方面收回克什米爾和查摩的特殊地位,做法極為危險。
克什米爾的爭端可追溯至70多年前。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以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克什米爾,卻無法自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惟巴基斯坦軍隊進入該區後,克什米爾隨即轉投印度的懷抱,換取新德里干預政局,以趕走巴基斯坦軍隊。翌年,聯合國要求該地「去軍事化」後舉行公民投票,確立未來的地位。惟此以後,克什米爾的地位不但沒有透過和平手段解決,後續更引發多場戰爭,使印巴兩國成為敵人。
印度憲法第370條規定,以穆斯林為主的查摩及克什米爾邦,可在印度聯邦享有特殊地位和較大自治空間,而該法同時也規定非克什米爾人不可成為當地永久居民。因此,莫迪無視血迹斑斑的戰爭歷史,有恃無恐廢除憲法第370條,不但是為改變爭議領土的現狀,以滿足持極端民族主義的受眾,更大有機會激化印巴兩國恩怨情仇。
以煽動民族主義為管治手段的莫迪,當然不會昭告天下,清楚說明廢除特殊地位的考量。在8月8日的電視講話中,莫迪表示此舉有助阻止分離主義及恐怖主義,並認為當地的「主流民意」與印度其他地區一樣,喜見有新發展與更多就業機會。然而,英國撤出印度次大陸後,克什米爾的主權爭議仍未塵埃落定,成為印巴以至中國三方的衝突熱點,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舉動,皆會被視為敵對挑釁,亦會影響在印太有利益考慮的美國。
莫迪甘願兵行險著,同時挑戰美國、巴基斯坦和中國,以一敵三,實有其政治盤算。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度已極力防止外部勢力插手調解。雙方在1972年商討戰後方案時,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巴基斯坦總統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在談判後,簽定《西姆拉協定》(Simla Agreement),確立日後以「雙邊談判及和平手段解決分歧」。故此,印巴的問題外國根本不能插手。因此,中國只表達微弱的反對聲音,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底在巴基斯坦總統伊姆蘭汗(Imran Khan)遊說下,雖然表現出充當調解員的興致,但同日國務院亦急忙澄清,重申爭端是「雙邊」問題,以免開罪盟友。
雖然人民黨一直堅持,憲法第370條阻礙查摩及克什米爾融入印度,而廢法後則自由吸納印度投資者,大幅改善經濟條件,惟此亦僅出一半事實。過去,巴基斯坦一直允許非克什米爾人定居該國管轄的克什米爾地區,以改變該區的人口、民族結構。雖然印度多年都聲稱擁有巴屬克什米爾的主權,惟實際上該區早成了伊斯蘭堡的控制範圍。有見及此,莫迪廢憲只是加強掌握克什米爾第一步,未來亦會推行各項經濟政策,促進融合,逐步改變穆斯林主導的人口結構。從過去克什米爾人反對印度管治的勇武歷史而言,莫迪廢憲只怕打響了衝突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