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與其「指點江山」 不如回去經營智庫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示威者在7月1日衝擊及「攻佔」立法會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主動約傳媒茶敘,「指點江山」。這位因為推動《基本法》23條立法而引發2003年超過50萬人上街,最終在2005年因「腳痛」下台的前特首,稱其任內開始推動的通識教育,是造成現時年輕人問題的原因,形容通識教育失敗,須想辦法改。
通識教育是否導致今天社會問題的原因,自然是可以討論的。但董建華作為國家領導人,在沒有提供任何證據的前提底下,光憑「直覺」就提出如此嚴重的控訴,不光草率,也等同陷全港所有通識教師於不義。他在提出這個質疑時,是否有了解過現時通識教育科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呢?
任何對現行高中通識教育科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通識科強調學生的跨學科、跨範圍思考,在分析議題時候也重視分析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希望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跳出既定的思維框架,從而訓練批判思維能力。實在難以理解,何以上述的教育目的會導致學生「出問題」,或變得偏激?還是董建華認為,學生接觸太多新聞時事就會學壞,而應該躲在象牙塔,做個不問港事的乖學生?
上述說法雖然純粹猜測,不過,如果稍為觀察一下由董建華在2014年牽頭成立的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的網站,卻可發現雖然經過連月來有關《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並因此觸發自回歸以來聲勢最浩大、行動最激烈的一波波社會運動,但其網站上依舊一片歌舞昇平,彷如「平行時空」。
不論立場如何,相信大部分市民都同意,有關《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所牽涉的持份者之廣、觸及的社會矛盾之深,實屬近年僅見。而團結香港基金雖號稱「以香港長遠和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為香港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及廣大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建議,務求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及可持續發展」,但截至7月4日,網站上不論是政策研究報告、刊物、文章、講辭,還是時事觀點,均不作任何評論,與現屆政府列位高官的姿態如出一轍。
究竟團結香港基金是認為因《逃犯條例》修訂而引發的一連串社會運動,與「香港長遠和整體利益」無關,故不值得研究或發表意見?還是自行坐實了它在不少人眼中的角色——只不過是政府的外圍組織,只懂得搖旗吶喊、跟隨其路線亦步亦趨的事實?
一些網民經常戲稱「團結香港基金」為「完結香港基金」。作為研究機構,倘若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改革方案而政府從善如流採納,當然無可厚非。然而團結香港基金近年不少舉動,卻予人只為政府立場張目,而非作出理性建言的感覺。
一個可能不少市民仍歷歷在目的例子,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10月10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時,提出備受爭議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造島計劃。林鄭正式於施政報告提出前,團結香港基金率先在10月2日發布短片,邀得藝人劉德華作旁白,鼓吹東大嶼大規模人工島方案,形同為政府開路的馬前卒。
除此之外,在房屋政策立場上,林鄭在2017年接受報章專訪時,明確指出其理念是「置業主導」,並認為80萬出租公屋單位已經足夠,而傾向將大部分新建公屋發售。團結香港基金同樣與她「唱雙簧」,倡議出售公屋單位,稱除了助市民安居、致富及提升公屋效率之外,更希望助經濟條件較差的公屋戶置業,以在長遠上減少社會分化。
回首當年,董建華就任特首後把「安居」視作施政重心之一,可見他對香港民生之困絕非一無所知,只是他推行的「八萬五」建屋計劃生不逢時,而當中置業為主導的房策思路遺禍至今。「01觀點」多番撰文批評,「人人做業主」只是千瘡百孔、充滿矛盾的幻想。要解決香港市民的居住困局,置業固然是一種方式,但提供數量充足及價格可負擔的租住公屋,捍衛基層住屋最後防線,更是絕對不應該犧牲的大前提。董先生若想為香港謀福祉,大可好好經營自己的智庫,深入探討諸如以置業為主導的房策等施政迷思,真正提出有價值、能為香港長遠利益着想的建議,少說些沒有根據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