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團結香港基金本末倒置 改善人口質素須標、本兼治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報告,其中人才流入部分約佔報告書 1/3,可算是要項。內中提及本港每年需額外增加1.5萬人,以維持勞動人口於360萬人。據其大意,此舉可補充人口(降低平均年齡、保持社會競爭力)及提高人口質素。這主張給予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典型的「董建華式」政策:有框架無內容、有願景無路徑、純治標不治本。

(團結香港基金fb圖片)

的確,人口老化與人才不足等問題確實困擾香港發展。但導致這些問題的本因又何在?香港以前不是活力十足、人才滿地的城市嗎?為何現時出生率會持續下降、UGC資助的大學學位會長期不增加?

若要追究責任,我們須觸及一系列長遠政策問題:是誰在鼓勵年輕夫婦生育政策上只說不做?是誰明知香港正經歷社會轉型而知識型經濟體系需要大量年輕人口、專業人才,但未能從本地政策上根治問題?是誰在中、小學階段硬推 STEM但在增加資助大專學位的課題上錙銖必較?是誰未有善用政府財政資源於長遠教育規劃之上?這些問題若然答起來,每一筆都可能要算到歷屆特首之上。董建華又如何說服港人,我們當相信團結香港基金?

此外,政府也未能解決人才何以不願留港、香港為何不能吸引人才等根本問題。老舊問題不解決,任憑何人提出怎樣的短期措施,對人才而言,香港的離心力永遠大於向心力。現時香港已有多個途徑輸入專才,但人才並不視香港為理想的發展地方。就是說,現時的輸入專才配額都用不盡,增多萬五個配額又有何用?結果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是專才也將就、將就,這樣的政策與輸入外勞又有何分別?

長遠人口綜合政策,須結合產業、人口、城市、環保、法制等多方面規劃,這些深層次問題不能單靠拋堆「數字」出來解決。舉個例說,若然單程證審批權都不在港府手上,香港如何真正可以做到自主的人口政策規劃?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似乎董建華、梁錦松等人,至今仍未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