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低工資比香港高? 港人不要去羨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年一月初,行政會議提出法定最低工資由每小時 34.5 港元,調升至 37.5 港元,立法會在三月通過建議,並於勞動節起生效。
同樣是今年一月,台灣提高最低工資(當地稱基本工資),時薪由 140 新台幣,調升至 150 新台幣。按生效日計,換算港幣(每港元兌 3.90 新台幣),新的時薪最低工資達 38.4 港元,比香港還要高。由於香港物價較台灣高,似乎更顯出香港的最低工資微薄。
香港的最低工資水平固然不足以餬口,但台灣的最低工資也不見得理想,原因之一,是月薪制的最低工資只及 23,100 新台幣,相當於 5,923 港元。因此,單以時薪看,兩地薪酬狀況難以全面比較。兩地民眾要改善工資水平,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低工資、長工時,是不少基層打工仔之苦。(歐嘉樂攝)

為甚麼台灣最低時薪會跑贏香港?先要說明,台灣的最低工資有兩個制度:一是時薪制,一是月薪制。大部份的台灣人也是領取月薪,領取時薪的主要是工讀生、青年及中高齡人士等兼職僱員,並非全職工作,累積每月薪水有限。近年,台灣政府強調要減少青年和基層貧窮,所以加快時薪增長。

回溯一下,在 1990 年代,台灣僱員的最低時薪跟月薪增幅大致相若,到 2007 年,最低時薪 因為計入假日工資,金額一口氣增加 43.94%。在 2012 年起,時薪增幅開始持續領先月薪。按同期匯率計,台灣時薪在 2018 年起追過香港。

然而,外界不應理解為台灣薪水高。第一,相對最低時薪而言,最低月薪的漲幅較慢,由 2007 年七月到現在,最低時薪加了 57.9%,最低月薪只加了 33.7%,兩者差距愈趨明顯。

台灣歷年薪資調整幅度。(聯合報)

第二,縱使台灣的薪水增長,但幅度遠遠追不上經濟生產總值,而釐訂低收入標準的最低生活費也提升,故兩者的比例近十年沒有大變,月薪維持在最低生活費 1.8 倍左右,基層民眾沒有覺得實質加了薪。難怪總統蔡英文說「終於把曾經是低薪代名詞的 22K,送入歷史了」,不少網民反駁「23K 就不是低薪?」。

第三,台灣領取最低工資水平邊緣的僱員比例,較香港為多。台灣勞動部估算,今年調薪後有約 226 萬員工受惠,包括 45.6 萬名時薪勞工,以及 180 萬名本地及外來月薪勞工。現時 1,149 萬名就業人口,即是說,仍有兩成在職人口在領取最低工資或僅僅高於最低工資,遠較香港估算的 7.55 萬僱員、佔就業人口 1.95% 為高。

尤有甚者,有台灣報章報道,因為時薪增幅增快,有些小企業僱主已經改聘月薪員工,但因為月薪員工不一定是全職員工,其他福利或休息等待遇或不相應增加,僱主可以藉此減輕成本,僱員則未必享受增薪的好處。

因此,港人毋須羨慕台灣的最低工資的談判成果。若然要提出台灣釐訂最低工資的優勝之處,那大概是近年達致每年一檢,而非香港的兩年一檢。

+3

事實上,台灣現在才審議《最低工資草案》,因為最低工資實行多年,只是按「法規命令」行事,沒有經過立法院立法程序。台灣政府期望加強審議機制,更加保障勞工權益。相對而言,香港總算在 2010 年通過《最低工資條例》,最低工資委員會有法定地位之餘,工資額須經立法會通過。

當然,港府不能因為最低工資兩年調高三元,就是甚麼功積。任誰也知道,時薪 37.5 元,根本不是甚麼。打工仔要每天做十小時,每月做 26 天,才領到 9,750 元,光是房租就耗掉一半薪水,還有多少可以分配在日常生活?最可恥的是,政府帶頭用最低工資聘請外判員工,迄今沒有打算調高。

「01 觀點」倡議香港的最低工資最少為時薪 70 元,不少民間團體也提出參照按家庭開支釐訂的基本生活工資,即每小時 54.7 元。兩者均較法定最低工資高,也反證最低工資何其低。

工資多與少,除了按勞動市場供求外,還涉及勞資權力差距。如今工作零散化,工人組織力量下降,香港又欠缺集體談判權,資方容易主導勞動市場價格。政府深知貧富懸殊嚴重,但單靠福利再分配,難以保障大眾生計,因此必須協助勞方提升地位和力量。確立集體談判權,協助勞方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既有助帶動消費,更可減少社會矛盾,達致共融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