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積極拓外交 巴勒斯坦難望得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以色列國防部長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呈辭後,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所領導的執政聯盟,在國會所佔的優勢幾乎殆盡。有見及此,內塔尼亞胡早前與內閣成員達成協議,宣布把大選推前至本年四月,希望藉民意授權,鞏固支持,並開脫三項貪污指控。
內塔尼亞胡近年積極拓展外交版圖,望藉外交政策推高民望,獲不少領袖正面回應。問題是,在內塔尼亞胡主政下,巴勒斯坦民眾生活愈見艱難,好比活在人間煉獄,若國際社會甘願為利益折腰,任由以國踐踏巴人的生存權利,這不但無視荒謬的種族隔離政策,亦難解決以巴衡突。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自2007年成為實際控制該地區的力量。由於其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或存在權,並堅持「武裝抵抗」是解放巴人的唯一出路,以色列遂在哈馬斯接管後立即對加沙實施封鎖,限制貨物和人員進出。(Getty Images)

內塔尼亞胡身陷貪污指控 積極拓外交爭政績

自內塔尼亞胡在1999年被趕下台後,以色列在隨後十年,政權更迭不斷,但不論是巴拉克(Ehud Barak)、沙龍(Ariel Sharon)或是奧爾默特(Ehud Olmert),三人都無法在經濟和安全議題上無法滿足選民的訴求。隨着公眾輿論向右轉移,主張保守主義的內塔尼亞胡抱在2009年成功翻盤,重新掌權,同時亦穩定了以色列的政局。

可是,內塔尼亞胡的「蜜月期」在2016年12月完結,當地警方開始調查他的瀆職行為。現時,總理正面對四項貪污指控:包括收受昂貴的雪茄、香檳和珠寶(案件1000);涉嫌賄賂國內兩大的新聞網站《YNET》和《Walla!》,以換取2015年大選前的正面報導(案件2000及4000);以及涉嫌在採購海軍軍備時有不正當交易(案件3000)。因此,面對一系列的指控,內塔尼亞胡有意提早大選,實情是希望「善用」法律上的漏洞,一旦檢察官提出起訴,亦可保有總理的職位繼續工作,換取更多時間向司法部門討價還價。

以色列選民不太相信左派和中間派,內塔尼亞胡有望連任,成為以色列任期最長的總理。(視覺中國)

眼見情勢不穩,加上愈來愈來多民眾不滿內塔尼亞胡在加沙危機的表現,使他近年四出外訪,試圖用外交政績,淡化「國內」施政失妥和個人醜聞。過去一年多,內塔尼亞胡除了出席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的就職典禮、與俄羅斯在敍利亞戰場保持複雜的合作關係、出訪阿塞拜疆促成武器交易外,他更願意放下以色列的立國理念,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素有反猶言論)建立聯繫,並對波蘭的新法律(淡化波蘭在大屠殺的共謀角色)表示贊同,更試圖與安曼、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國家修補關係,嘗試突破多年來外交孤立的困局。

不過,以色列遭國際社會孤立(特別是阿拉伯世界),實為多年來以各種方式剝奪巴人的基本權利之果。先不談1952年的《國籍法》剝奪了75萬名巴勒斯坦難民的公民權利,過去多年當局以「缺席者財產法」(Absentees’ Property Law),充公巴人的財產和土地,可算是當代殖民主義的「佼佼者」。再加上去年以色列國會(Knesset)通過一條惡法,正式界定以色列為「猶太民族國家」(Jewish Nation-state),完全無視國內約180萬阿拉伯人的基本權利。不過,隨着國際社會開始冷眼旁觀以巴衝突,不少國家領袖猶如患上健忘症,接受以國伸出的橄欖枝。此等追逐國家利益的現實、功利眼光,正正是建立在巴人的生存權利之上。

【2018世界大事】以巴兩國歷來不咬弦,邊境地帶衝突不息。美國於5月14日將駐以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導致以巴衝突升級。當日耶路撒冷歌舞昇平,不足70公里外的加沙邊境卻炮火連天。以軍用實彈和催淚氣體鎮壓巴勒斯坦示威者,造成最少58人死亡,2800多人受傷。(VCG)

人道主義應屬首要考量 民間有力影響外交政策  

以色列立國後,以巴即陷入了暴力旋渦,而以色列一直的官方政策,說穿了就是不斷以巧立名目的軍事和行政手段,對外擴展領土,收窄巴人的生存空間,藉此逼使他們放棄抗爭。即使國際社會曾表達不滿,以國亦常以「國家安全」為名,合理化、正當化一切帶有歧視和逼害的政策,無視國際社會的指摘。

可是,當國際漸漸淡忘巴人的苦困,本着國家利益向以色列打開大門之際,又有哪位領袖會願意放棄現實政治的眼光,為毫無利用價值的巴人發聲,來抗衡以國的霸凌行為?事實上,形容巴勒斯坦民眾身處巨型監獄,實不為過。由於以色列的安全機構旨在限制巴人的行動,人口自由流動基本上並不存在。以色列當局不但在兩國的邊境設有數百個檢查站和人工障礙物,更興建了逾700公里的「種族隔離牆」,以確保巴人「受控」。按2015年的一份報告估算,以色列的殖民政策,已使巴人一年損失約94.6億美元(佔巴勒斯坦2014年的GDP74%),更遑論是多年累積的性命?

當世人的眼球仍注視以巴衝突時,不少領袖仍會作出形式上的聲援,不敢公然跟以國交好,略盡道義責任。但當纏繞逾半世紀的火藥引已失去關注,各國隨即冷眼旁觀。可幸的是,近年亦陸續出現一些全球公民運動,如全球「BDS運動」(抵制、撤資、制裁),以及國際聲援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 ),皆是欲借民間力量,喚起全球對巴人處境的關注。雖說運動仍是萌芽階段,但亦是給予全球民眾多個渠道為巴人發聲、平反,並在現實政治的框架外,築構國家以外的全球公民力量,影響外交政策的走向,即使各國領袖對活在人間煉獄的巴人無動於衷,可幸是現時仍有民間力量持續抗爭,為廢除殘存的種族隔離略盡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