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東涌河回復自然 監督水質須官民合作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長李鉅標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指政府計劃修復被「渠道化」的東涌河下游,回復為天然河道,並建立河畔公園,又計劃於東涌新填海區海堤引入生態海岸線。幾項計劃完成後,居民可以穿梭河道,同時回復生物多樣性。近年港府提倡「親水文化」,撥款改善明渠和河流水質,值得推動。雖然如此,政府撥款只是促進人河共存的要素之一,居民、遊人也須提升保育意識,保持河道潔淨。
東涌河受損 回復自然應有之義
東涌河是香港淡水魚類第二豐富的河流,而且河口旁邊有至少六種紅樹林品種。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人關注河道的命運。首先,民眾總體保育意識提高,漁護署更評定東涌河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其次,2003年有人非法挖走河旁400噸石頭,供應給迪士尼樂園,社會震怒;第三,政府落實擴展東涌新市鎮,居民和環保團體擔心河道會否再次受威脅。
發展局今年八月宣布加強保護東涌河的生態,包括改造已被渠道化的600米河道,還原其自然面貌,又規劃河道附近地方為自然保育區及海岸保育區,避免工商民居活動干擾生態。同時,局方建議興建河畔公園,以提供生態教育及康樂用途。日前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透露更多河畔公園的細節,又計劃在東涌東填海工程會引生態海岸線,模仿自然潮間帶生態設計,有利生物生長。
改善東涌河,是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一部分。政府強調復修河流及設立河畔公園,多少是回應社會對填海的質疑,強調發展與保育並重。必須承認,填海計劃本已備受社會爭議,政府草率宣布「明日大嶼」方案,激起更多反對聲音。其實,不論有否東涌及其他大嶼山的填海計劃,回復東涌河自然河道,是政府應有之義,不應綑綁新市鎮及填海項目。不過,既然政府同步進行工程及保育計劃,政府必須緊記,慎防工程損害東涌河,毀掉已經脆弱的生境。
改善工程 提升水質是指標
再者,香港以至其他大城市都賦予都市河流更多功能,不只是預防水浸和收集雨水,而是兼具促進生物多樣性、康樂、教育等用途。政府近年復修遭渠道化的市區河道,包括啟德河、翠屏河、山貝河等,其中啟德河工程已陸續完工。要證明環境適宜動植物和人類活動,也證明撥款有效,提升河道水質是重要指標。
現時環保署收集泳灘、河水、河溪三類水質指標,其中東涌河的水質二十年來處於良好及極佳水平。正因如此,政府更要確保水質不會轉差。政府承諾東涌谷會建立新排水系統,雨水會經天然淨化及處理後才會流入東涌河。除此之外,政府應參考綠色力量等環保團體的建議,為諸如東涌河的高生態價值河溪,訂立更嚴格的水質指標及測試,替指標生物作毒理測試,監察其生存率、生長和繁殖。
政府要做好東涌河保育工作,民間也需要不斷提升保育意識。「親水文化」講求人與河道共融,這種意識更為重要。有人認為,提防河溪受污,驟耳聽來毋須提點,其實不然。很多市民不會刻意區分雨水和污水渠,直接把生活和工商污水倒入雨水渠,然後流進河道和大海。此外,去年有新入伙的水泉澳邨居民,在附近山邊溪澗洗衣服,涉嫌違法,而且污染溪澗。上述兩個例子說明,關注河溪水質,需要一場廣泛的公民教育。
香港過往的河道工程,主要目標為防治水患、誘導水流。目標可說超額完成,但犧牲了生態。隨着技術進步及保育風氣濃厚,復活河川生命力愈來愈重要,更應兼容調節氣候、康樂教育等功能。台北、新加坡、首爾等城市也積極重建都市河流的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生活質素,相信香港絕對有能力營造人河共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