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差餉寬免僅一小步 公義再分配方為正途
《香港01》引述消息,來年度財政預算案或會收緊差餉寬免機制。政府將於本月中諮詢立法會,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只可選擇其中一個物業受惠。紓困措施應本乎分配正義原則,差餉寬免機制卻令少數業主省回億元計開支,讓富者多得,難言公平、有效。收緊寬免措施固能減少不公,但只要整個一次性紓困計劃不作修正,貧富差距仍難收窄,社會不公將無法終結。香港的結構性問題,不應依靠短期措施「止咳」,政府必須有遠見,落實長遠政策。
「無差別」免差餉「還富於富」 擴闊業主租客地位差距
「無差別」免收差餉有違財富再分配的原則,早應中止。寬免差餉措施的原意是利民紓困,減輕市民負擔。政府估算2018/19財政年度,少收差餉達178億元,按全港約325萬個須繳交差餉的物業計算,並假設一物業一業主,平均每個業主可省回5,476元。然而,政府同時公布,首十名差餉繳納者共可獲得逾2.56億元寬減額,涉及40,136個應課差餉物業,寬免額最多的一個業主,更可省回1.026億元,得益比一般小業主多萬倍。
政府曾解釋,部分業主只是代收租金,並會把寬免額退回租客,但立法會議員揭破政府言過其實,93%住宅業主及43%非住宅物業由業主支付差餉,這些非住宅物業,包括廣告招牌、櫃員機、電訊系統等可以穩定牟利的設施。在2013/14至2017/18年度,政府合共少收469億元差餉。對於這群超級業主而言,政府寬免差餉,只是錦上添花。尤有甚者,當差餉寬免歸入業主口袋,業主跟租客的財富差距更見明顯。
經過社會多年抨擊後,政府終於考慮改善措施,包括研究每名業主只可選擇其中一個物業受惠,值得肯定。可以預期,業主的差餉寬免差距將會大大縮窄。就此,政府需要增聘人手查業權和更新電腦系統,行政費用估計須約逾億元,但相較於日後增收的差餉款額,這筆行政費用不算過分。此外,政府應探討新電腦系統能否有助收集、整理諸如空置物業的數據,了解市況。
據了解,新機制的方向,包括讓業主自由選擇一個物業,抑或選擇自住物業作為寬免單位等;非住宅樓宇租戶方面,則要考慮對中小企經營成本造成的影響。
須一併終結派糖 結構問題須長遠政策
政府既然知悉寬免差餉不公,就更應一併檢討所有紓困措施,因為措施不能實踐財富再分配,也不能長遠造福社會。在 2007/08 年度至 2016/17 年度,政府平均每年花費約320億元在各項派糖措施,但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顯示,退稅是派糖的主要部分,佔64%,全民受惠及協助基層的津貼,只及33%。
不能否認,政府近年增加恆常福利開支,惠及中下階層,2016年的堅尼系數在政府介入後停止上升。正因如此,包括紓困措施的再分配政策,應該貫徹始終,扶助基層和中產,不應自相矛盾。
再者,連年派錢非但不能平息民怨,反之,恆常「派糖」助長了港人短視之風。每到財政預算案臨近,港人期待來年的「甜頭」有否增減,多於關心政府如何準備十年、廿年後的經濟民生挑戰。
當再分配措施會導致一批根本不用受助的人受惠,政府需要調整措施,令分配更精準。舉例說,若然政府調撥派糖開支,免除大學學債,增加在職家庭津貼,為全民退休保障設種子基金,提升政府外判工人工資,這不但能減輕家庭教育開支,增加基層收入,又能舒緩人口老化壓力。更重要的是,受惠人數不見減少,紓困效果同樣顯著,長遠更可減輕民怨,促進官民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