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盒回收竟由民間牽頭 循環經濟政府應負更多責任
回收紙包盒在香港終於有望!有回收商計劃投資千萬在香港建廠,回收紙包飲品盒、紙杯等廢料,再造成紙漿原料出口。囿於循環再造配套不足,香港一直未能做好紙包盒回收,如今獲私人投資推動,無疑為喜訊一宗;不過,紙盒回收早已在世界各地發展成熟,香港不但顯得甚為落後,更須獲私人投資始能啟動有關工作,政府實在責無旁貸。
本地回收商「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000萬元,於明年進駐元朗工業邨,預計於年中開始試行回收紙包飲品盒,希望日後每日能處理10公噸的廢料;該公司亦成功獲回收基金撥款300萬元,用以資助回收處理飲品紙包盒的成本。
該廠商早於數年前已有相關計劃,惟覓地建廠觸礁,直到覓得現時元朗廠房才正式落實;而且,該廠商亦表示本地回收網絡不足,須與政府和全港大中小學校商討合作,希望能夠在「綠在區區」以及不同院校設置回收桶,方便公眾回收。
循環經濟 政府缺席?
一直被視為「垃圾」的廢紙包盒能有望廣泛回收再造,固然值得欣喜;但當考慮到紙包盒回收在全球早已發展,香港的進度可謂極其落後。現時,不少地區的紙包盒回收表現「悅目」,例如北美地區回收率達48%,歐洲和日本亦分別達40%與45%;以日本為例,當地更早於1980年代便開始着手研究紙包盒的回收工作。
相反,香港遲遲未研究回收紙包盒。囿於營運成本高昂,鮮有私人回收商願意「落水」;結果,多年來只有民間環保團體願意嘗試回收紙包飲品盒,並運往外國循環再造,惟仍須補貼不少,始終未能實踐循環經濟的理念,即把廢物轉化成具經濟價值的資源。
由此可見,回收都市廢物,甚至將之化廢為機,再造成具市場價值的資源,絕對需要政府的配合及扶持。多年來,香港被詬病未能發展成熟的回收再造業配套,回收廢物只能無奈出口內地處理,導致廢物回收與再造工序斷裂;雖然政府近年陸續推出不同措施,例如撥款十億設立回收基金,推動回收業界發展,惟一直被批評申請程序繁複、門檻過高等。
更甚者,從香港的紙盒回收情況可見,港府態度一直被動消極,空等再造業由下而上地發展,而無意卻培育本港再造產業能力。其實,不少都市固體廢料不僅可供回收再造,其產品更具有一定商業價值,政府大可探討以商業模式處理此類廢物,不但借箇中商機提升廢物處理的效能,更可避免將「資源」廢棄堆填區。業界表示,再造紙包飲品盒亦存有一定商機,所製成的再造紙漿市場售價動輒可達每公噸數千元,絕對有利發展相關的再造產業;可惜的是,政府往往後知後覺,須等先等有興趣的廠商自動「獻身」,才提供有限協助。但在現時的產業配套下,再造業界在港經營本已極其艱難,政府若期望有更多新興再造廠商能應運而生,終究是自欺欺人。
再造業需更多支持
平情而論,本港的再造產業久為不振,政府務必須要檢討;歸根究底,廢料再造業未能扎根香港,源於經營成本過高,而適逢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進行中,香港大可探討如何把握機遇,與內地城市合作投資大規模環保再造產業鏈,並以政策鼓勵港商於內地設廠,直接解決再造業於香港營運困難的問題。
另外,政府亦必須加快推行生產者責任制,要求廢物生產者承擔其制造廢物的成本,同時藉此津貼再造業營運,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顯示,維他奶集團生產了近七成的紙包飲品盒垃圾,卻沒有履行污者自付的責任;政府務必拓展目前擬訂的生產者責任制適用範圍,從而為不同類型的廢物再造提供穩定收入,方能為業界打造穩健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