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數據須打破行政障礙 政府統籌角色不可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要成為智慧城市,豐富而公開的數據不可少。然而,民間屢屢批評香港在開放數據的步伐太慢,過往政府開放的數據集,要不是太少,就是取用不便,阻礙創科發展和監督施政。近來政府終於有動作,在本年《施政綱領》落實各個決策局和部門在本年底前發布開放數據計劃,並於每年更新。
面對多種多樣的數據,政府難以短時間內悉數開放給公眾。因此,部門需要判斷開放的時間表及路線圖,並要符合政府施政範疇重點,才能發揮數據的效用,裨益社會。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需要做好統籌角色,避免開放數據過程失序,市民無以善用。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現時仍在收集數據當中,未有資料更新,期望年底公布具體措施。(資料圖片)

年底公布政府開放數據計劃 次序視乎公眾和業界需要

政府本周三(11月 7 日)在回覆立法會議員胡志偉質詢時,舉出數個有望開放數據的例子,例如醫管局會考慮提供急症室及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發展局正支援「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整合和分享地理空間資訊。另外,政府出資研發小巴實時到站系統和智慧燈柱,又與電力公司商討公開用電數據。

誠然,政府存有成千上萬的數據集,還有無數未整合的原始數據。若果政府在撇除私隱和安全風險因素後,悉數開放數據並便於閱讀,讓商界和民間自行「尋寶」,研發產品和服務,這就是最理想的狀況。事實上,「數據預設開放」(open by default)能夠體現政府透明,尊重公眾知情權。然而,正因政府數據海量,預備數據集需時,難以無限量動員人手編製,部門就必須判斷哪種數據優先開放。

楊偉雄強調,創科局成立以來一直有進行不同工作,為營造智慧城市及優化創科生態努力。(吳鍾坤攝)

聆聽民意更須主動出擊 呼應施政重點

政府闡釋,開放數據的次序,取決公眾和業界需要,又會收集公眾人士的建議。胡志偉的質詢,同時問及可否公開更多民生的實時數據,例如公眾游泳池及圖書館自修室的使用情況,但康文署因為欠缺偵測裝置,未能回應訴求。鑑於使用者眾,署方應優先着手研發數據收集和發放系統,讓市民感受公開數據的好處。

由下而上聆聽民意,好處是有助政府選擇合適數據並將之開放,但壞處是政府角色被動,未能把開放數據的價值扣緊政府的施政重點,尤其是關乎民生的住屋、人口老化、醫療、教育和創科範疇。

因此,政府必須採取主動,邀請商界和民間提案。政府已經承諾轄下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擔任統籌開放數據角色,透過研討會、舉辦比賽等活動,鼓勵各界開發創新應用方案。要此類活動發揮更大效益,辦公室須訂立主題和預期目標,數據愛好者和業界就能針對主題研發產品。

另一建議,是政府走入民間,詢問市民最需要何種數據,確保數據成品有用。在美國加州的格倫代爾(Glendale),市政府在2016年收集當地所有申請,得出樓宇安全是民眾最渴求的議題,然後訪問市民,了解為何需要此等數據,發現申請者折騰數星期索取樓宇資訊,才可完成建築許可申請,公開樓宇資訊有助縮短業主等候和借款年期。

除了在本地收集建議,港府應多參考外地開放數據的成果,構思香港能否跟隨並發放。舉個例子,香港的蚊患嚴重,隨時有爆發登革熱疫情的風險,不少人曾經引用新加坡的防疫經驗。當地政府製作運算模型,推測高風險爆發地區,率先推行防蚊、滅蚊措施。政府部門又把數據公開,製作風險地圖,民眾可隨時監察。登革熱患者在 2013 及 2014 年達高峰,一周內最高有891 人染病,在模型面世後,疫情舒緩。在過去幾周,每周患者數目維持60至80人。香港政府大可取經,並製作適應本地的數據模型。

打破行政障礙 統籌角色吃重

回到香港,當社會愈趨老齡化,社會需要預防與長者相關的交通意外上升。政府現時上載按年齡階層分布的交通意外傷亡數字,但沒有事故地點。若果把地點及刊載至網上地圖,加上其他與意外相關的因素,將有助長者團體及地區組織分析,探求減少意外、長者安全出行的方法。

社會不只要求政府公開數據,而是公開有用、方便取閱的數據。不少國際研究指出,在政府開放數據的過程上,除了面對技術障礙,也面對行政障礙,例如部門財政不足,各自為政,甚至擔心市民增加誤解等。政府不可迴避訂立《資訊自由法》和《檔案法》,確保部門公開資料;在立法之前,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要履行統籌角色,制定數據發放的形式、內容及日程,並充分汲取民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