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逝世】與其擴展金庸館 不如興建文學館
文壇巨人金庸上周二(10月30日)辭世,書迷紛紛到「金庸館」悼念。金庸的作品地位崇高,證明香港絕非文化沙漠。其實,學者和作家整理資料後,發現本地文學活動早在1920年出現,其後不少內地和台灣作家駐足香港,發表作品,加上二戰後兩岸嚴格規管文學創作,香港成為華文文學的重鎮。從歷史脈絡看來,香港文學有其獨特地位;政府應設立文學館,承傳香港文學,記念前人、保存珍品、介紹香港文學史,向世人說明,香港除了是經濟城市,也是文學城市。
藏品散落四周 建文學館還原香港文學
編寫文學史、徵集文學藏品、舉辦文學賞析會,縱可由民間主導,但租金和人手開支高昂,民間獨力難支,政府不應袖手旁觀。現時電影資料館、藝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博物館等,都收藏了具價值的香港文學文獻。但是,藏品散落各處,難讓公眾完整認識香港文學,政府應該將這些砌圖拼合,鑲在裱框,向公眾完整展示。
保存和展示只是文學館的基本用途;正如其他展覽館和博物館,文學館可肩負研討、推廣、表演等功能。文學創作不是一小撮知識分子的玩意,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供市民參與和欣賞。因此,文學館的活動應面向公眾,培養市民興趣。此外,文學館也可紮根社區,例如舉辦文學社區導賞,同時連結四方,例如推廣作品翻譯、文學家交流互訪。環顧兩岸,中國現代文學館在1985年開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在2003年開幕,反映當地政府對文化的尊重;香港文學有其獨特歷史價值,政府對設館訴求卻置若罔聞。
民眾期望西九設館 政府冷待
政府落實西九文化區,民間一度認為是成立文學館的契機。2002年,政府成立督導委員會,策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4年,香港作家聯會邀請文化界人士聯署倡議籌建香港文學館,並座落藝術區,聯署者包括也斯、饒宗頤、劉以鬯等,政府卻未有理會。後來,民間炮轟西九單一招標批地,是赤裸裸的官商勾結,政府宣布規劃諮詢推倒重來。在2009年,另有文學工作者成立「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要求政府在西九覓地建館。政府和西九管理局冷淡回應民間訴求,民間倡議小組終在2013年轉型為非牟利組織,成立民間的「香港文學生活館」。
2014年,倡議者之一兼著名作家董啟章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他當時向任職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發表公開信,慨歎愧對有志投身文學界的中學生,因為他認定「在香港根本就近乎不可能成為文學作家」。他質問政府為何遲遲不肯建文學館,營造優良的文化氣氛;可惜,信件乏人和應。
【金庸逝世】《射鵰》隱身六旬振翅海外 香港文學如何名揚四方?
突設故宮博物館觸怒業界 更證政府輕視文學
到了今年,西九管理局解釋,不在西九設文學館,是因為香港已有文學藏館,又強調在西九藝術公園的「自由約」活動,是支持香港文學的例子。的確,這些活動有助推廣文學,但相比即將啟用的戲曲中心、以及興建中的M+博物館,西九投放在文學的資源只是聊勝於無,未能齊觀文學及其他藝術。
也許有人會問,西九大局已定,此刻增設文學館是否合適。其實,林鄭月娥2016年底曾在文化區中途加入故宮文化博物館,並繞過立法會批款。在特首選舉前,林鄭不惜受千夫所指,也要推動項目,可見她對文化的重視;但是,為什麼區區一個香港文學館,卻不能立足西九?故宮博物館橫空出世,反映西九不設文學館的真正原因並非缺乏土地、金錢,而是政府輕視文學。
與其擴金庸館 不如興建文學館
一直以來,技術官僚掌握大權,他們毫無文化視野,令本地文化團體缺乏支援。近日,梁振英發文悼念金庸,稱香港應該有一個更大規模的金庸館;他似乎忘記了,金庸館正正是在他任內落實興建的,當日他對香港文學館的訴求,亦無動於衷。既然金庸是香港文學史的關鍵一章,與其擴建金庸館,政府倒不如設立香港文學館,讓世人更深入認識大俠著作,也一併了解其他香港文學著作。扶持青年藝文工作者,重視本土文化發展,是林鄭的政綱。文學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大可以藉落實建立文學館,為文學界注入力量,為她的文化政策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