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射鵰》隱身六旬振翅海外 香港文學如何名揚四方?
金庸過身,不只震撼華人世界,也震撼海外。替這位文學泰斗出版英譯本《射鵰英雄傳》的出版人麥克萊霍斯同感悲傷,早前出席活動時,更問為何在《射鵰》中文版面世六十年後,才有英語版本。隨着更多外地出版社對金庸著作感興趣,相信日後會有更多譯本面世,有助推廣武俠小說。但是,既然香港能承載金庸等文壇巨人,也不乏翻譯人才,其他本地優秀文學著作,為何鮮獲國際注視?
在華文圈子享有盛名的香港作家,作品外譯相對有優勢。《雪山飛狐》的英譯本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英譯本。陳冠中的《盛世》有丹麥文、意大利文等版本,劉以鬯的《對倒》則有法文版。這些作者都享負盛名,在華文文學界地位崇高,一些重要作品尚且未有外文譯本;新晉作家的作品就算質素再高,也難被譯介海外。
香港偵探小說作家陳浩基,早年藉推理小說《1367》打入海外文壇,實屬鮮有例子。他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到,儘管他早已在台灣奪獎,但作品能夠打入海外文壇,多得一位朋友聯繫上版權代理人譚光磊。譚相信作品會一鳴驚人,於是找人翻譯,到法蘭克福書展推銷。當時正值雨傘運動,香港題材的書籍受注目,於是有大型出版社洽購版權,後來泰國、韓國、日本和法國等出版社陸續關注到作品,最終《1367》的日文版打進了年度海外推理小說暢銷榜。
但是,譚在接受訪問時感嘆,譯介華文著作非外地出版社的恆常業務,而且鮮有編輯通曉中文。中文版權人要主動到海外洽商,就要先做一大堆工夫,例如翻譯,預備背景資料,才有機會遊說成功。
陳浩基的經歷,正正點出一個事實,人脈和版權人主動參與是關鍵因素。在這兩方面,政府、大專院校和出版業界可以多加支援,振興本地華文文學翻譯行業。
這不是說現時外界袖手旁觀,部分大學出版社一直翻譯和出版本地華文著作。例如《雪山飛狐》的英譯本就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英譯本則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藝術發展局曾在2011年推出香港文學外譯計劃,資助出版社翻譯如廖偉棠和西西等作品。藝發局另設恆常文學翻譯資助,譯介了不少粵劇劇本。
另外,在出版業界方面,香港書展自2011年起增設「網上版權交易專區」,政府轄下的「創意香港」辦公室贊助香港出版總會在國際書展設立「香港館」,政府在推廣本地著作上,並非無所作為。
然而,此等計劃在規劃、編譯量上,也難與其他地方匹比。香港可以參考台灣的文學翻譯出版補助計劃,自2011年起,台灣文學館推出翻譯出版補助計劃,每年資助翻譯台灣文學作品。四年後由文化部接手,編譯作品至今已有過百本,更擴大至圖文作品。此外,在版權交易方面,有曾參與今年法蘭克福書展「香港館」的業界人士指,館方工作人員的經驗和對書業的認識不足,不懂介紹著作給海外人士。即使有所謂的商務配對會,但主辦單位曾經「亂點鴛鴦」,把藝術書籍出版社代表,配上語文教育書籍出版社代表,失去配對意義。港府宜吸收業界意見,改進策展及交易安排,更應為活動訂立成效指標。
同樣地,編譯計劃似乎也難以改善文學譯者的報酬、待遇,窒礙本地作品譯介海外。恆生管理學院翻譯學系教授方梓勳稱,現時翻譯每千文字僅得80元,但口譯的日薪高達五至六千元。相比之下,業界人士即使有志文學翻譯,也可以為了生計和前景,任職其他範疇。往後藝發局在文學外譯計劃,須加入條款,訂明譯者要有合理報酬,帶頭改善翻譯人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