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人民幣急貶值 無礙國際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中美爆發貿易戰起,人民幣走向一直引來各界關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今年3月觸及高位後,因貿易戰而急轉直下,市場預期貿易戰升溫與匯率積弱將可能打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度;然而近三個月,量度境外人民幣使用度的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RGI)卻從近四年的低位反彈上升,似乎與預期有所出入。美國近來在世界各地挑起貿易糾紛,也許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種助力。

人民幣國際化最終如何奪取美元的話語權,勢成為中美角力的終極戰場。﹙路透社﹚

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量度香港、倫敦、新加坡、台灣等主要市場的離岸人民幣應用情況,指數計算人民幣存款、點心債券、跨境交易、貨幣交易、外地持有中國資產等幾項要素,反映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該指數自2015年9月高峰(2476)以來,一直下滑。由於自2015年8月起人民幣兌美元開始貶值,故有不少分析指人幣匯率與國際化程度不無關係。

今年1月後,貿易戰漸漸升溫,市場開始預期人民幣受壓,4月人民幣下挫之勢持續,指數更一口氣大跌至近4年以來的低位(1705)。不過,自5月後人民幣雖然持續貶值,但指數卻持續向上升,7月更一口氣上升4.64%到達16個月的高位(1856),更是自2015年9月高峰以來單月最大升幅。

人民幣大幅升值或貶值的月份,會促成大量離岸貨幣成交額,推高指數。然而,過去三個月指數上升的重要動力卻來自於跨境交易。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增加,除反映各地認受人民幣之外,亦可能反映了美元主導世界的情況出現改變。

美國過度使用經濟制裁 助推人幣應用

中國近年力推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結算等,某程度上都在試圖動搖美元的絕對優勢。當然,並不是中國希望如此,其他各國便會配合,故除了人民幣本身認受性有所提高外,美國過度利用其美元優勢作武器亦是美元優勢褪減的原因。

在美元主導世界貿易結算的情況下,美國藉着操控美元,可任意對其敵人作出經濟制裁。礙於交易以美元結算,即使美國只是片面制裁,也有方法迫令他國遵守其所定的規則。經濟制裁作為一種工具,的確要比真刀真槍的戰爭要好;利用制裁對付一些威脅世界和平的國家,即使不能謂之上策,也算是無可厚非。

不過美國如果為一己之利而胡亂利用制裁,那便難免招致其他各國不滿。近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對伊朗重啟片面制裁,便令世界各國質疑美國舉措的正當性。歐盟為此動用「阻斷法令」,令美國制裁令不能在歐盟區內生效,而中國亦表示會繼續向伊朗購買石油。近年俄羅斯亦受到美國相當的制裁,情況跟伊朗相似。美國肆意施行經濟制裁,結果很可能迫令各國,尤其是具一定實力的大國,試圖繞過美元結算,而用其他貨幣結算。

周小川稱貿易戰或令投資者放棄美元,改為投資人民幣。(視覺中國)

事實上,按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美元作為國際交易貨幣的普遍程度近年已有下跌趨勢——美元佔跨國交易的總量由2015年的47.87%下跌至2017年的41.27%;反之歐元交易則大幅增加,由2015年的29.75%,增至2017年的39.45%,與美元相差不到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世銀數據亦反映美元佔全世界儲蓄貨幣的比重亦有下降趨勢,最新一季(2018年第一季)只佔62.48%,連續五季下跌,亦創下四年新低。

當然,美元優勢不可能短期內消失,但美國長期依仗其美元霸權作經濟武器,無疑為其他貨幣提供了搶佔市場的動力。人民幣國際化自2015後遭遇挫折,現在雖說再因貿易戰而貶值,但卻似乎未有進一步打擊其地位。假如人民幣能抓住這次機會,或許貿易戰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