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上漲】升幅遠超負擔 價格管制解當下之急
近日,台北市發表統計數據,顯示該市租金不斷上漲,租金指數十年間由95.88升至101.24,共升5.6%。租金上升引來不少評論批評政府房屋政策失敗,令市民住房負擔日重。然而觀乎這些數字,相較起香港近年住宅租金的升幅,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香港政府無力控制住宅價格的程度,已遠超台北。為了應對不斷飆升的樓價和租金,政府必須下更大決心,製定短、長期不同的政策,才能紓緩市民的困境。
香港租金升幅驚人 政府須急謀對策
香港住宅租金上升的幅度之大,遠遠在台北之上。2009年香港的租金指數為100.4,至今年3月已達189.8,升幅近九成(89%)。當中以新界區的小型單位升幅更大,2009年新界區A類單位(小於4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平均租金只是137元,換言之一個400呎的單位月租只是約5,100元;但至2018年3月同類單位的月租已達11,000元(每平方米平均304元),升幅高達122%。對比起台北,香港租金上升的速度簡直駭人聽聞。
租金升幅假若能與收入和物價指數升幅看齊,那理應不算什麼問題。以台北為例,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2009年至2018年3月間升幅為8.37%,其實比起租金升幅還要高。反觀香港,住宅租金卻是「一支獨秀」,遠超其他指數。以工資以言,每月工資中位數於2009年為11,500元,至 2017年為16,800元,升幅為46.1%;而至於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自2009年至2018年3月之間,則亦只上升28.1%。雖然工資與物價升幅不少,但卻遠比租金升幅(89%)要低,可見香港住宅租金已與生活水平脫鈎。政府面對如此失衡的局面,應該主動發揮其功能,調節失衡的住宅租住市場。
長遠房屋政策成效待見 租務管制解燃眉之急
回歸後港府房屋政策失當,致使公營住宅供應不足,變相將私人住宅價格和租金推高,令樓市重新陷入失衡的狀態。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顯示,私人住宅單位的月租中位數為10,000元,租金相對收入比率的中位數為31%;換言之每10元收入,便有3元需用於交租。租金如此高昂,政府正應該主動負起責任,推出緩解措施。
要根本解決租金升幅,必須從房屋供應着手,政府應盡快多建公營房屋,滿足普羅大眾所需。不過建屋需時,發展新市鎮等更是動輒十年以上,但小市民受昂貴租金所困卻是迫在眉睫,推出紓困措施更是刻不容緩。要短期內減輕租金負擔,最可行的辦法便是重新引入租金管制,再配以空置稅、「辣招」(非首置物業印花稅)加辣和恆常化等措施,平衡住宅租務市場。
租金管制可以限制租金水平和升幅,避免租金對住客造成過大負擔。平情而論,此乃非常措施,並非長治久安之策,但效果卻是立竿見影,能馬上減輕市民的負擔。香港過往亦曾有租金管制,主要為了應對二戰後大量移民湧入,住屋供應不足;至1998年時,由於公、私營住宅供應相對充足,才告取消。政府此時應考慮推出臨時政策,以應對當前失衡的樓市,助市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