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微博向同性戀話題「跪低」 當局立場真的鬆動了嗎?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內地社交媒體新浪微博宣告一項網上「清理行動」,稱為了營造「晴朗和諧的社區環境」,清理包括涉黃、血腥暴力、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及短視頻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4月16日,微博改口「跪低」,指對行動內容作出修改,不再針對同性戀。帳號一度被封的內地同志公益媒體「同志之聲」也恢復運作,事件看似平息。
但此事尚未到此為止,事實上,2017年開始微博已針對清理同性戀題材,是次行動只不過是一系列動作中的一環。在這次微博整改背後,更大的背景是內地網絡空間日益「國家化」。在互聯網管治的邏輯及手法上,當局已經「進化」,轉被動為主動。微博「跪低」更有可能是因應平息輿論需要,而不是當局鬆動立場。

新浪微博發布通告後,同志媒體「同志之聲」首當其衝,14日在微博公告由於不可抗力原因,其編輯部將無限期暫停工作。16日微博改口後該媒體恢復運作。(微博「同志之聲」圖片)

互聯網急速發展 同性戀曾享網絡春天

中國同性戀社群在網上聚攏、建立聯繫,最早是在「論壇」時代。1990年代末,中國最早一批網民集聚在「天涯」等社區,當時互聯網還是新事物、各類管制還未跟上。1999年,網名為happygay的清華大學學生創辦了同志社區「同志之間」,後來改名為「一路同行」,並成為內地網絡上最知名的同志論壇之一。

2005年前後,隨着互聯網和天涯平台急速發展,「一路同行」走向頂峰。與此同時,其他網絡平台開始發展。新浪的兩款產品,博客(Blog)和微博,曾對中國同志運動進程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博客興起猶如最初的「自媒體」,同志開始在網上展開自我敘事,通過閱讀文章建立聯繫、形成網絡社群。2009年微博興起,成為同志人群最活躍的平台,擁有較大流量的同志博主被邀請成為簽約用戶。

有網民翻出央視曾在2013年發了一條為同志正名的微博貼文,慨嘆國內目前對同志的取態遠遠不如2013年。(網上圖片)

同志社群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是中國互聯網最友好的一段日子。最經典的一幕,是2012年世界愛滋病防治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內地同志交友平台「淡藍網Blued」創始人耿樂並和其握手,官方效應一時間掃清不少不友好言論。2013年何韻詩在微博上出櫃,並發起「撐同志反歧視」,多位港台明星聲援。也是在2013年,「517國際不再恐同日」,央視發布應景微博,呼籲放下偏見和敵意,關注歧視性不公。

儘管線上關注度並不代表線下的寬容度,中國性小眾群體的實際生存艱難,但網上言論的進步仍然令人樂觀。觀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年發布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中國民間並未對性小眾群體抱持負面或刻板態度,而青年受訪者更表現出開放、包容的態度。雖然網上討論熱烈也帶來不少問題,例如有年輕人將同志身份視為一種「時髦」、「耽美」文化,令同志KOL擔憂議題只是取得表面關注,但這仍然屬於「公共討論」範疇,而非官方所能干涉。但隨着同志群體在網絡上愈來愈「顯性」,在網絡上發聲、爭取權益,形成「勢力」,當局開始採取行動。

當局取態模棱兩可 網上言論驟縮

內地當局對同性戀的表態從來不明確。1957年,內地法例還明確規定同性戀構成「流氓罪」,用來打擊諸如侮辱婦女、同性性行為等。直到1997年,新刑法廢除「流氓罪」,將其分解為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聚眾淫亂罪、聚眾鬥毆罪、尋釁滋事罪等,被認為是中國同性戀非刑事化的重要標誌。

後來當局在公共衛生領域出現了和性傾向、性別認同有關的政策轉變。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實現同性戀非病理化。2005中國官方首次向世界公布男性同性戀人數的資料,被認為是政府對這一群體存在事實的首次確認。

不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4年發布的《「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總結,中國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相關問題上態度模棱兩可,很大程度上對性取向和性別身份相關問題保持沉默,採取「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的態度。相關政策也集中在公共衛生領域,而不是權益保障。2011年聯合國就反對性傾向歧視的公約進行表決,中國投下棄權票

而在互聯網上,早有迹象表明當局有意整頓。例如2015年內地娛樂辯論類節目《奇葩說》,蔡康永談「出櫃」成為絕響,廣電總局以「嘉賓對非正常性關係持同情態度」為由下架該期節目。而在線下,中國女權和同志運動也遭打壓。

同性戀、變性人、第三世界的人……他們當中有多少人能夠自由地享受這個也屬於他們的世界?(視覺中國)

強硬轉變出現在2017年,當年6月由中國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國視聽行業「唯一」國家級行業組織「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成立於2011年)發布《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明確指出「表現和展示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如亂倫、同性戀、性變態、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的內容,應予以剪裁、刪除後播出,若問題較嚴重,整個節目不得播出」。雖然發布於2012年的舊《通則》已有相關規定,但管治技術不比2017年進步:就在通則發布前幾日,第28屆台灣金曲獎頒獎禮,盧凱彤公開出櫃,視頻被屏蔽。同年7月,李銀河被禁聲三個月。前文所提及的「一路同行」在2017年9月被關閉,18年來共73萬篇帖子和2,110萬條回覆遭徹底清除。

總括而言,內地當局從來沒有將同性戀放入「正常論述」,過去十多年沒有立場,近年更轉趨強硬。是次微博「跪低」,有指是執行部門過於「激進」,《人民日報》發聲後才急忙補救。但觀察單次事件及近年趨勢,都難言當局對同性戀真正「轉軚」。若然官方真的如其所說,不是在歧視、打壓同性戀,那麼又為何還要發布這些充滿歧視意味的通則、管控一點也不低俗的內容?可見,當局在同志議題上並非言行一致,當中或涉及中國政治機構上下層的脫裂。若當局有意為同性戀正名,不僅要在輿論上站穩立場,更要在實際行動中有所作為。

網絡「國家化」 管治從被動變主動

網絡事件背後,最重要的還是中國互聯網管治的邏輯。中國政治、中國互聯網治理是「黑箱研究」,長期以來網絡審查、管控被視用作維穩,但學者沒能對這一說法證實或證偽。學界儘可以對網絡管控的手段、特點進行研究,但機制不透明令他們難以真正掌握審查背後的邏輯。

在中國,隨時都可能面對監控。(Getty Images)

惟此,管治趨勢仍可被觀察。哈佛教授加里金(Gary King)團隊的研究生潘婕的研究表明,中國大型社交媒體完全接受政府管轄,幫助中國政府劃定互聯網邊界,為實現網絡國家化、以強大的國家能力主導網絡輿論奠定基礎。研究者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從被動刪帖變為主動引導。主權降臨網絡,一邊廂,中國嘻哈歌手被官媒譴責「歧視女性」並遭封殺、人民日報主動發文澄清非歧視同志,引導輿論;另一邊廂,網絡言論空間卻又急劇縮減。這些現象,都或可幫助一窺中國互聯網管治的未來方向。

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我們倡導「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就是希望同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揚夥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
資料來源: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7年致「世界互聯網大會」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