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內戰.觀點】敘國慘成遊樂場 為人道主義不應亂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八年已過,阿拉伯之春的餘波尚未平息,敘利亞內戰更演變成超過七個國家的「代理人戰爭」。敘國人民和平示威,本想推翻鐵腕統治十多年的獨裁者巴沙爾(Bashar al-Assad),但昔日為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地方,今天已成大國博弈,各取所須的「中東遊樂場」。
不論是西方國家(英美法三國加上沙特和以色列)的反政府聯盟,還是俄羅斯和伊朗的組合(土耳其的立場似是左右靠攏,難以分類),她們都想在內戰分一杯羹,並非真正協助敘國民眾爭取人權和基本自由。敘國的亂局,是西方多國過去沒有清晰政策所致,日前的空襲不但對緩解戰亂毫無幫助,更反增內戰的複雜性。事到如今,各國應重新反思,將「人道立場」置於博弈之上,還敘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

美國、法國及英國聯手空襲敍利亞,遇襲目標頹垣敗瓦。(美聯社)

錯失干預時機 「精準空襲」成進退失據託辭

是次英美法三國,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空襲政府軍設施,名義上是要以國際公義之名報復政府軍對平民使用化武(惟目前聯合國仍未有足夠證據指是政府軍所為) ,但實際上三國更似是「形勢所迫」使然,點到即止,表態式回應使用化武的卑劣行徑。更重要的是,三國深知若不將行動升級,空襲根本無助改變戰局。

事實上,三國領袖不顧國際規範開展空襲,不只是針對「化武紅線」,而是針對巴沙爾背後的支持者 ——俄羅斯,以轉移國內群眾視線和扳回民望。化武襲擊前,三國最大「國家安全威脅」都是指向俄國。在美國,俄羅斯涉嫌干預2016年總統大選,間接助特朗普勝出;英國正指控俄國侵犯主權,在其領土暗殺變節特務;另外亦有報道指,俄國去年曾發放假新聞,試圖助親俄極右候選人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上台。

即使聯合國的調查報告尚未完成,三國都一口咬定是政府軍所為。但就空襲規模而言,重點不是要扳倒巴沙爾政權,而是向民眾釋出對共同敵人的強硬姿態(但又要避免刺激俄國令局勢升溫),將俄國在國內攪局的焦點,轉移到國際戰場上。

美國、英國和法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沒有足夠支持,因此訴諸武力,單方面回應敘利亞動用化武。(路透社)
普京(右)強勢介入中東,勢必主導敘利亞重建工作。圖為他與敘總統巴沙爾會晤。(路透社)

觀乎敘國內戰歷程和空襲規模,英美法三國之舉,除了無助反政府軍扭轉局勢,還顯出對敘國跋前躓後的政策。事實上,自俄國在2015年應巴沙爾「邀請」干預局勢後,三國皆沒有作出反應,其遲疑已錯失最佳的干預時機。

自阿拉伯之春爆發後,部分政府軍叛變,組成自由敘利亞軍(Free Syrian Army),並聯同其他反政府武裝份子組成陣線,得到西方和多個海灣國家在財政、訓練和武器方面的資助。2015年,反巴沙爾聯盟在沙特、卡塔爾和土耳其等國援助下,內戰優勢開始擴大,迫使巴沙爾不得不向俄國求助,而普京則以「防止伊斯蘭恐怖份子向外擴展並入侵俄羅斯為由」,開始空襲ISIL(及反政府軍)據點,解救盟友。此為敘國內戰的轉捩點,亦是反政府軍失勢之始。

伊斯蘭國近年在各地不斷發動恐襲。(路透社)

說是次空襲是隔靴抓癢,須了解當前敘國的勢力分布。目前政府軍在俄國協助下,已重奪多個戰略重鎮(俄國更報稱政府軍已控制愈85%國土),撇除庫爾德族和ISIL在東部和東北部控制的部分領土,反政府軍陣線只剩下西北部伊德利卜(Idlib)和西南部小量城鎮,處境已是岌岌可危。

雖然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Nikki Haley)表明,美軍會留守敘國直至「任務完成」,但此說法仍屬政治修辭。首先,英美法三國領袖自敘國內戰爆發後,一直沒有明確的政策目標(包括今次空襲),說明何謂「任務完成」(是要巴沙爾下台,還是整個體制改變?);其二,若在此刻介入敘國內戰,不但是政治自殺行為(相信選民仍未忘記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情況),也會開罪俄國,令局勢升溫;第三,此舉更會撼動敘國勢力平衡,為ISIL打開缺口,間接助長恐怖組織死灰復燃。因此,美英法三國才會以「精準空襲」,來開脫道義上的不作為責任。

不少敘利亞難民孩子未能上學,被逼全職工作。(VCG)

又一失敗例子 生命還是民主更重要?

提出這個疑問,並反對西方社會再插手干預內戰,不是要為巴沙爾的高壓政權說道,也不是要合理化俄國在中東擴展勢力及支持暴政的行為,而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為曠日持久的內戰找出一條符合敘國利益的出路。

平情而論,敘國內戰的起因本為崇高理念,為自由和民主而戰。但時至今日,自由和民主來臨之日遙遙無期,反而更威脅到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然而,敘國的局面並非偶發之事,歷史上已有不少例子,包括越戰(1955-1975年)、阿富汗戰爭(2001年-至今) 、伊拉克戰爭(2003-2011年)、利比亞內戰(2011年)等,證明以戰爭手段追求民主,反會得出更「不民主」的結局。

黎巴嫩是現時其中一個收容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國家,超過100萬名敘利亞難民在國內。(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民主可貴,其概念建基於人權,而人權則立於基本的「生存權」。但據聯合國數據顯示,內戰爆發至今,已有超過40萬平民無辜喪生;多達560萬難民逃離到土耳其、黎巴嫩、約旦等國,居住在環境惡劣的難民營;610萬人仍在國內流離失所,終日面對炮火的死亡威脅。若未來歐美國家執意以更強硬的手段,干預敘國局勢,除了上述三點政策矛盾,也會使局勢再次陷入紛亂,令平民傷亡數字增加。這真是為正義而戰嗎?

4月13日,在英國倫敦,有示威者反對轟炸敘利亞。

毫無疑問,民主固然重要,但在戰亂地區,基本的生存權利對於民眾來說,卻是民主的先決條件。堅持人道主義的立場,不是等於默許巴沙爾政權的殘暴,亦非向俄國投誠,而是將生命置於一切考慮之上。即使巴沙爾最終收服敘國,重新統一國家,西方社會仍有不少外交手段(包括國際進出口和金融融資管制、有條件地批出重建資金等),迫使巴沙爾推行民主化改革。關鍵在於,到底西方社會是否願意放下身段,承認俄國在中東的階段勝利。

回顧過去多場以民主之名的戰爭,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俄羅斯,「干預別國內政」的意圖都只是一場追逐利益的軍事遊戲,分別僅是以不同政治託辭來參與遊戲,但從未尊重戰亂國民眾的意願。敘國亂局的啟示,不僅是中東勢力平衡的改變,而是以什麼「手段」來追求民主,才能真正符合一國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