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拆局】不僅是捉賊記:讀巴拿馬文件 反思資本主義演變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巴拿馬文件」引人入勝,它彷彿揭開了權勢和財富的神秘面紗,更有荷李活電影的元素和典型角色:富可敵國的商人、權傾天下的政要、為權貴服務的律師和為真相窮追不捨的記者。然而,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捉賊記」,被揭發出來的「惡行」和「壞事」,也不只是某些個別人士和公司的失德、失察和失足,而是與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有關,反映了資本在過去幾百年西方工業社會的演變歷史,甚至解說了香港曾經在這裏的角色。

「巴拿馬文件」最先由德國的《南德意志報》取得,再找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合作,披露歷來最大規模的泄密事件 。(Getty Images)

誰創造了避稅天堂?

商業可以增加財富,這套大英帝國深信不疑的重商主義在今日已成普遍信念,於是為商人提供便利,以及對企業的友善程度成為經濟體之間競爭力的重要比較。為非當地人營運的公司 (non-resident companies)提供種種稅務優惠甚至豁免,讓它們不受企業管治的繁文縟節牽制,都是這種思維的產物。明乎此理,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對公民進行全球徵稅,對公司卻網開一面,允許它們以海外註冊公司的方式避稅,就好像蘋果公司在2015年就有接近兩千億美元的海外收入處於避稅狀況,美國和歐盟都力圖讓這些收入承擔合理稅負。制度既是如此,商人自然懂得利用。從這個角度看,巴拿馬文件揭發的,不少是商人利用現行制度獲取更大利潤的結果,是純粹制度之間的博弈,與道德無關。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避稅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習性,說得動聽一點就是稅務策劃 (tax planning)。入息稅避無可避,但利得稅是另一回事。全世界的生意人,都懂得在巴拉馬、開曼群島、英屬處女群島這些「避稅地」設立公司。通過在這些地方設立公司,可以為公司合法避稅。生意人是金錢驅動的理性人,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無可指責。事實上,香港在歷史上曾經就扮演過這樣的角色,歐盟就在去年認定香港為避稅天堂(non-cooperative tax jurisdiction)。

細心的人會發現,包括香港在內,全球的所謂避稅天堂多數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這當然不是巧合,背後和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時代建立的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有關。英國乃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資本主義的先行者,隨後殖民地遍佈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英式管治思維隨着英國人的足跡遍及全球。「日不落帝國」雖不復存在,但英國人建立起來的「遊戲規則」卻仍然在指點江山。今天的「金融中心」,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等等,全是這套遊戲規則的追隨者,亦是避稅天堂使用者最常見的來源地。

巴拿馬文件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普京,但其多名親信被指涉嫌洗錢20億美元,他被質疑是幕後黑手。(Getty Images)

對「小政府」的反思

這套「遊戲規則」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資本主義的原罪」,它以保護企業利益為最主要考慮,背後基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即只有企業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任何不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最後會反過來損害全社會利益。因此,基於這套管治思維的政府的「職責」,就是為企業掃清一系列的障礙。久而久之,英國在全球建立了多個低稅、免稅和避稅「天堂」。

接受這套思維的人從不認為合法避稅是個問題,近日英國傳媒爆出首相卡梅倫亡父涉嫌利用離岸基金避遺產稅,卡梅倫在國會辯論時亦義正詞嚴地反駁。簡言之,英國管治哲學就是相信「小政府,大市場」,並在香港推行的政策一以貫之。 

在工業革命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小工業家變成貿易商,大工業家與貿易商變成大企業家,在今天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下,金融工具與避稅機制進一步將企業家變成資本家,一地一國的企業變成超越國界的資本。他們最後都以資本家的身分在各個國家組成主導經濟的權力階層。

然而,資本家的夢想成真可以是小市民的禍從天降。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的時候,英美等國政府突然發現金融體系的脆弱,政府缺乏資源,失去掌控力,甚至對國家財政造成傷害,人民對生活品質受損,毅然發起政治運動,迫使政府必須面對。這些表面看似是道德的問題,事實上是政府長時期放棄對資本進行制衡,讓資本有機會主導了經濟的所有環節。於是,從2008年開始,他們開始反思過去那套一切以企業為首要考慮的做法是否妥當,也開始大量追查、打擊利用離岸公司避稅的個人、企業。在這些國家中,德國表現積極,這與它常年反對各種放任經濟政策一脈相承。在這一輪經濟波動中,德國的表現幾乎是歐盟國家中最為健康的,足以證明它的政策的優越性。事實證明,適度有為的政府比傳統上英國的那種原教旨市場主導的管治模式更加合理。

(icij網頁截圖)

香港需要主動改革

想盡一切辦法不交稅是資本家的天性,生意人從來不是「天使」,人們不應該對生意人有這樣虛妄的想像。假如政策允許,生意人就會為逐利去到盡。對生意人的這一特點,沒有必要作道德上的指摘。我們真正應該追問的是,在目前這種全球經濟環境,政府的角色是否應該比過往更加積極有為,更應該維護經濟體系的整體平衡,而不是單獨服務於資本的利益?

一方面,政府應該為生意人提供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讓企業家在社會中盡情施展他們的商業才華。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用有效的政策,把資本的逐利慾望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讓其利益不至於傷害社會,還應該為社會的公平發展服務——正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至於今次「巴拿馬文件」事件對香港的影響或啟示,在在提醒香港人重新思考香港的國際定位。香港沒有像巴拿馬和維京群島那樣將避稅業務發展成主要產業,但它是英國一手建立的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扮演非常顯要的角色。香港的經濟政策正在配合這套經濟體系,例如,香港承認離岸公司的合法性,在鼓勵金融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對金融資本利用離岸避稅天堂的種種創意非常包容。在報道這次事件中,香港媒體發現,經過香港所做投資的資本,幾乎多過香港自己的GDP。這或許曾經是香港的「優勢」,但香港為此要付出什麼代價,卻似乎無人深究。事實上,香港已經不再是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不用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資本俯仰由人,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金融資本的遊戲規則正在急速變化。試問,倘若有朝一日這套遊戲規則完全改寫,香港將如何自處?

香港一直背負「自由經濟」的包袱,「小政府」在許多香港人心中似乎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所以,在香港很難啟動關於經濟制度的改革。不少人以為,香港一改就「死」。但《香港01》想要提出,對於香港經濟制度相關政策的修補,填補一些漏洞,例如對離岸公司進行適度的監管與限制,並不會影響香港的經濟中心地位,反而會令香港因為經濟的穩定性而助競爭力提升。香港有自身的優勢,這優勢就是相對簡單的稅制,只要這一點保持不變,香港的地位就不會消失。仍然會有大量的外國公司,會選擇以香港作為基地經營,然後前往中國大陸和亞洲各國做生意。

巴拿馬文件外泄,揭露中共高層習近平、劉雲山及張高麗等,皆有家族成員開離岸公司。(資料圖片)

更加「透明」的香港

「巴拿馬文件」公開,全世界的避稅天堂成為眾矢之的,加強了各國政府的決心,要更徹底檢討千倉百孔的世界金融體系,包括如何管制獨立於各國之外的龐大利益鏈。現在香港應該做的,不是隔岸觀火,而是反思自己的全球定位,確保自己的金融和經濟結構在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中與時俱進,不會在這一輪的改革中受到打擊。
香港應該認識到自己在全球化金融體系中的獨特角色,過度依賴這種角色會否削弱自己長遠的競爭力,它的改革會否傷害到香港的整體發展。

香港或許應該從制度層面思考,維持對跨國企業開放的同時,是否有更佳的模式,讓香港不會對金融資本過度依賴。事實上,由於中國的崛起,香港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讓這種結構裏的金融服務產業與香港的發展更能相互促進。當然,這種變化只會在政府重新認識自己的作用時才有可能,而且必須配合好英美各國對資本的管理改革。「巴拿馬文件」所呈現的資本放任希望能夠在這一次事件之後得到改善,讓發達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等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