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觀察】方國珊異軍突出 立法會也要「去政治化」?
2018立法會補選結果出爐,在新東選區,范國威最終擊敗最大勁敵鄧家彪,勝出選舉。值得注意的是,新東選區「常客」方國珊取得了六萬多票,較兩年前的補選與換屆選舉多了三萬多票,成為補選中的第三勢力,有人更聯想到2016新東補選中的梁天琦。當然,方國珊的政治取態與梁天琦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都能在建制與泛民的的大戰中「異軍突出」。儘管方國珊再次鎩羽而歸,但她的經歷以至整場新東選戰,能為社會與政黨帶來什麼訊息?
單看新東補選結果的得票排名,即范國威、鄧家彪、方國珊、黃成智、趙佩玉、陳玉娥,其實沒有什麼驚喜,但假如仔細分析各人的得票數目,則可發現當中大有詮釋空間。
首先,黃成智已無「攪局」能力。2015年,曾經是立法會議員的黃成智因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而被民主黨開除黨籍,之後再以無黨派人士身分參加2016立法會社福界功能界別選舉,以及同年的新東地區補選,但均告敗選。黃成智退出民主黨後,一直強調自己持「中間」理念,誓要打破建制與泛民的二元對立;兩年前的立法會補選戰中,黃成智更自稱為「中間超人」,意圖吸引年輕選民,成為一時的談話之資。然而,觀乎歷次選舉結果,可知黃成智已無法取得選民信任,更甚者,他在是次補選中只得到6,182票,較2016補選少了11,000多票,說明他已逐漸失去攪局能力。
另一方面,建制派在新東的動員能力着實強勁,得票竟能「逆市上升」。2016新東補選的總有效票數為432,581,投票率為46.18%;是次新東補選的總有效票數則為412,325,跌幅明顯(截至晚上9時半的投票率為38.76%)。儘管如此,鄧家彪的所得票數較諸周浩鼎於上次補選所得,竟有過之而無不及,反映建制派成功說服了不少建制支持者投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將新東四區分別分析,則可發覺鄧家彪在西貢區獲得的票數實較周浩鼎少,這是否說明建制派在西貢區的工作稍有鬆弛?泛民將來又可否在這區來個「此消彼長」?相信這是兩派人馬檢討選選結果時,均須研究的事項。
簡單來說,比較新東兩次補選,可知建制派的票源大致穩固,甚至還能持續增長,而泛民則勝在能說服本土派選民改投范國威一票。不過,最令人感興趣的,當是方國珊「高票」落敗。
西貢區議員出身的方國珊在2012年首次獨立參選立法會(2008年屬自由黨,名列田北俊名單第三位),得到24,594票,其落敗固屬不少人意料之內,但到了2016年,其得票已增至34,544,僅敗於前新東票王「長毛」梁國雄。同年,方國珊參加新東補選,儘管選民在補選的投票意欲向來較低,但方國珊仍能取得33,424票,與換屆選舉相距不遠,證明其支持者意志非常堅定。令人詫異的是,方國珊竟在今次補選中取得64,905票,比上次選舉多了足足三萬票,這些票到底是來自何人之手?
有一種說法指,本土派未能參與是次補選,而范國威又與本土派素有積怨,故本土派選民除了「含淚投范」及棄權外,也有人改投「不左不右、非藍非黃」的方國珊,以表無奈。然而,如前所述,方國珊的得票較上次多了三萬多,若說這些票都是來自無奈的本土派,顯然不切實際。
那麼,今次方國珊能「平地一聲雷」的關鍵是什麼?這點可從方國珊在新東四區的得票增幅找到端倪。一般以為方國珊的基地在將軍澳,因此西貢區應是她的主要票源,這說法無疑是事實,但卻忽視了方國珊在其他三區的支持度。比較方國珊在兩次補選的得票數目,可發覺西貢區的增幅較少,相信這是因為該區已無進一步的「開發空間」;方國珊顯然也察覺到這一點,因此有意將「勢力範圍」擴展至沙田區,據稱一直有和該處的非政黨區議員保持溝通,關注該區事務,就連造勢晚會也在大圍港鐵站外舉行,結果,方國珊在沙田區的得票增幅確實最為可觀,達123%。由此看來,假如方國珊能跳出將軍澳,甚至是西貢區,也不是沒有「發圍」的可能。
觀乎方國珊的競選綱領,其實與一般走「中間路線」的參選人一樣,均強調務實、溝通,要擺脫泛民與建制的二元對立,甚至「去政治化」,例如方國珊在今次補選的政綱中,便隻字不提政制改革、一地兩檢等惹火議題。可以想見,隨着方國珊在是次補選中取得六萬多票,不少人均會從中得到啟示,深感原來中間路線也可以是一條「生路」。然而,方國珊的六萬多選票是多年地區工作所換取而得,試問有多少無黨派的從政者能在有限資源下具此毅力?又有多少自命中立者,能以行動證明自己不黨不群,而非流於「口頭中立」(按︰方國珊曾向廉署舉報民建聯)?因此,方國珊的表現並不是其他人所能輕易複製。另一方面,下次換屆選舉已是2020年,屆時本土派能否參戰,以至政治氣氛若何,均影響各路人馬選情,方國珊以至其他走中間路線的參選人能否突圍而出,實在難料。
此外,「去政治化」也是某些建制派政治人物的慣用策略,乃至於有「區議會不應政治化」、「立法會議員不應搞政治」等從本質上自相矛盾的口號。政黨二元對立固然容易教人感到疲倦,但因此而推銷「去政治化」,又是否過猶不及?須知政治就在你我身邊,避無可避,如此淡化政治的重要性,甚至將「政治」一詞污名化,某程度上也是在麻痺大眾。倘若這種策略被推而廣之,先不論能否吸引選票,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將是社會的一大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