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觀點】電競是創科還是體育? 港府應釐清發展方向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楊偉雄於本周四(3月1 日)在財政預算案創科局記者會上指出,兩年前香港投入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0.73%,現今增至0.79%,可見過去兩年的施政有效。然而,政府若要達到早前所訂下的目標(1.5%),則要比現在投放多一倍的資源發展創科。政府的創科政策一直為人為人詬病,從今次財政預算案的電競政策看來,其懶政無為就可見一斑。

近年電子競技(簡稱電競)在各地發展迅速,除了在去年被訂為2022年的亞運競賽正式項目外,電競更有望成為奧運項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向數碼港撥款一億元,為電競比賽提供場地,支援業界發展技術和人才培訓等。電競需要特製的熒幕、鍵盤等用品,場地和培訓人才樣樣都要錢,一億元做到什麼?顯然不能帶來重大改變;反之,政府應落實發展方向,加碼支援電競選手。

陳茂波發表新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重點提到創科。(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電競成國際趨勢 有望列為奧運項目

要幫助一個新興行業發展,政府首要就是為此訂立發展方向。電競的特點是集體育和創新科技於一身,但政府遲遲未為電競訂出主要發展方向、勾畫出發展藍圖;有電競業內人士更質疑政府將電競視為體育項目的態度曖昧。

預算案撥款1億元推動電競,但未有觸及深層次的認受性問題。(資料圖片)

在體育發展方面,去年4月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公布,電競將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美聯社》去年8月報道,巴黎奧運投標委員會聯合主席托尼埃斯坦蓋(Tony Estanguet)承認電子競技值得進入奧運討論範疇,並將與國際奧運委員會(IOC)以及國際電子競技總會代表研究把電競納入2024巴黎奧運。

有分析認為,IOC評估奧運項目的標準,除了普及程度和受眾多少外,收視率亦是考慮之一,以七人欖球為例,就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廣泛受歡迎。在2013年,有超過3,200萬人次透過網路和電視觀看《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全球總決賽,超越當年的NBA季後賽總決賽和棒球世界大賽的收視;在2017年更升至4,300萬人次觀看,而去年的電競觀眾已經高達3.85億人,當中有1.91億人自認「死忠粉絲」會時常觀看電競比賽。可見,電競已經成為國際趨勢,而且愈來愈多人關注和參與。

被問到閒時有無玩電競時, 楊偉雄笑言自己反應慢,2秒就玩完。(資料圖片)

的確,當電競「昇華」到國際運動的層面時,政府須要制定相應的體育政策,支援電競「運動員」;可是,政府在上一份施政報告和是次財政預算案中,均沒有提及與體育有關政策,對資助運動員或增加撥款也毫無着墨。故電競業界擔心,屆時不知怎樣選出港隊代表參賽。說到尾體育項目目前還是需要政府全力支持。

在另一方面,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上月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電競行業涉及多個產業,是人與人之間透過電子遊戲進行競賽,與專業運動相似;並將由創科局牽頭推動。楊偉雄的說法視乎「一錘定音」,將電競發展定性為創科發展。不過,政府始終要面對電競逐步「體育化」,進軍傳統體育界,不僅要支援其在創科的發展,還須制定相應的體育政策。政府也必須為職業的電競選手鋪陳發展道路,皆因電競選手的運動生涯比一般運動項目短暫,運動員18至23歲的時期多為事業頂峰,但運動生涯完結後,他們又何去何從呢?政府要考慮,如何協助他們全人發展,待生涯完結後也可選擇轉投其他行業。

+6

一億元真的足夠嗎?

香港發展電競起步晚,早在十多年前,韓國、台灣等已有長遠的電競發展計劃,開始舉辦專業的電競聯賽,到現時已經擁有完善、有系統的電競政策。直至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才首次提到電競,並視為創意產業之一;當時陳茂波指電競具經濟發展潛力,預期數月後有研究結果和建議。

一年後,陳茂波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投放一億元於電競發展:

70. 電子競技近年發展迅速,極具潛力。數碼港去年十二月完成有關在本港推廣電子競技的研究,並提出多項建議。為推動電子競技產業發展,我會向數碼港撥款一億元。數碼港商場將成為電子競技及數碼娛樂熱點,為電子競技比賽提供場地,業界也會在技術發展和人才培訓等範疇得到支援。

2月2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財政預算案。(梁鵬威攝)

政府想用一億元就發展到電競,培訓人才、提供場地,可算是向高難度挑戰。至於一億元能做些什麼嗎?若香港電競業依賴這一億元來發展,相信成就有限。電競需要特製的熒幕、鍵盤等用品,以電競專用的電腦椅為例,每張椅子動輒都需要二、三千元,加上場地設置、培訓人才、舉辦活動等樣樣都要錢;單是去年旅發局舉辦的第一屆電競音樂節,就花了3,500萬元,區區一億元又能用多久、做些什麼呢?而其他電競公司(例如去年才開始運作的英皇電競)或新興組織又是否能分一杯羹呢?恐怕很難。

政府除了要興建「電競館」或提供比賽及訓練場地外,還要支援和培訓電競人才,方能派他們代表香港出戰亞運;繼而可以仿傚外國做法,例如出資提供比賽獎金、協助業界推出選手登記名冊及比賽的認證制度。不過,政府首要當然是釐清發展方向,要傾向體育還是創科,抑或「雙線發展」。政府須盡快就此交代,以釋除業界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