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德國工時低、產值高 港府應汗顏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德國一個大型工會30年來首次要求降低工時,最終成功爭取每周工作28小時。德國的工人能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同時能維持競爭力和生產力,但香港仍在標準工時立法的議題上裹足不前,經多年的討論、諮詢,都不能落實就標準工時立法。到底香港在減低工時上的出路何在?德國工會成功「抗爭」的例子值得香港參考。

德國工會早前成功爭取縮短工時至每周28小時。(資料圖片/路透社)

多國做到降工時卻不減生產力

擁有390萬名會員、德國最大產業工會IG Metall早前動員發起大規模罷工,爭取改善薪資待遇、彈性工時及福利等,動員了50多萬人上街,是德國34年來規模最大罷工。行動至少令汽車製造商、零件供應商、工程公司等合計損失約2億歐元(近20億港元),除丹拿(Daimler)、寶馬(BMW)等汽車公司,甚至連空中巴士(Airbus)也受影響。

工會與資方經過13小時談判後達成協議,從今年4月開始,約50萬名勞工可望加薪4.3%,需要照顧家庭成員的的員工每周工時從35小時減至28小時,以五天工作計算,每天工作時間不足6小時。

資方早前答應加薪6%,但拒絕縮短工時,令勞資談判破裂,工會發起罷工。工會警告若然資方拒絕讓步,罷工行動將會升級至工業行動,搞垮大企業。(路透社)

根據英國顧問公司Expert Market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德國每人每年總計工作 1,363 小時,即是一天只須工作 7 小時,全年還有多達 130 天假期,是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這樣一來再調低工時,會令國家的生產力下降嗎?研究結果完全推翻了這個猜想。

研究報告分析了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工作時數的關係,顯示全球多個經濟最繁榮的國家,工時反而最低。報告指出,德國是全球工時最短的國家,但亦擠身世界前十大經濟體,排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以其GDP除以工時來計算,平均每小時的生產力是23.5歐元(下同),排行第十一。

Expert Market在2016年的研究報告發現,在十個最高GPD的國家中,有七個國家同時是十大工時最短國家,分別為盧森堡、挪威、瑞士、荷蘭、德國、丹麥、瑞典。不過Expert Market兩年的報告都沒有提及香港排名,若以同樣的算式計算,按瑞銀報告指香港年工時是2,606小時(即每週50小時),而去年的GDP超過37,000元,即是每小時生產力只有17.6元,低於英國的19.4元,與時常發生過勞死的日本(17.4元)不相伯仲。由此可見,高工時並不保證帶來高生產力。

日本的過勞死問題相當嚴重,導致當地政府立法正視問題。(資料圖片)

家庭友善勞工措施有助提高生產力

德國的勞資爭議引起國際社會對生活質素和勞工政策的反思,工會已經就此與歐洲央行討論加薪的問題,而歐洲央行表示,與多家大型企業會談過後,不見得年輕一代的員工最在意薪金,他們反而更重視生活品質。工會的談判代表齊茲伯格(Roman Zitzelsberger)就表示,減少工時可以吸引更多人入行,因為彈性的工作時間有助家長照顧子女。這突顯家庭友善的勞工政策有助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

香港寬頻集團宣布由去年4月1日起,剛榮升祖父母的職員可享三日「添孫假」。(資料圖片)

家庭友善措施不應是外國專利,香港也可做到。去年渣打銀行宣布增加假期,有薪產假由12星期增至20星期,侍產假亦由五天增至二星期,引起社會不少正面回響。其後,香港寬頻緊接宣布,剛成為祖父母的員工可享三日「添孫假」,讓他們迎接家庭新成員。香港寬頻認為員工不會為三天假期而欺騙公司,相信讓員工更大空間度享受個人及家庭生活,可提高工作效率及生產力。

大機構的資源充裕,自然較易調配人手,但這不代表中小企便無法推行家庭友善措施,例如有中小企會在員工生日時提供「孝順金」,感謝員工父母;有公司則設「陪面試假」,方便員工陪子女參加升學面試;有的更會增建育嬰室,讓女員工餵乳。可見, 不少企業已經願意踏出第一步,推行家庭友善的措施,而政府又做了什麼保障工人呢?

港府無意就標準工時立法 工會須自強

標準工時的其中一個原意是藉降低工時,讓僱員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也算是一項家庭友善措施,尤其香港頗多雙職家庭,政策可令家長有更多的育兒時間,能促進親子關係之餘,亦可紓緩托兒服務不足的問題。民間一直希望政府盡快就此立法,可惜當局從沒順應民意,只是成立委員會討論和研究這議題,敷衍了事,甚至以「合約工時」取替「標準工時」,魚目混珠。合約工時方案只規定勞僱雙方須訂立超時補水的協定,而員工超時工作應獲最少1:1的超時工資或補假補償,這些規例與真正的標準工時政策相距甚遠。尤有甚者,按政府時間表,就連合約工時方案也要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才能實施,敢問政府誠意何在?

政府曾為各行業制定合約工時指引,但指引沒有法律約束力,加上僱主和員工的地位不對等,僱員難與僱主商討工時問題。有論者指「一刀切」強制降低所有行業的工時有技術困難,尤其會對中小企造成較大影響,那政府大可分階段為上述指引立法,顯示出求變的決心。

德國工會成功爭取,每周工時降至28小時,另外由4月起加薪4.3%。(路透社)

港府冷待標準工時立法,工會更加有責任代表工人與資方談判,或部署進一步行動。回望德國這場抗爭,工會IG Metall能團結大批工人,齊心罷工,使資方不得不讓步,降低工時。就此,香港的工會做得到嗎?自從集體談判權遭廢除後,工會已成為「無牙老虎」,在抗爭的路上籌碼不多,困難重重。工會若要增加談判籌碼,必須團結工人,提高動員能力,並借歷史上多次的工運,教導工人勿做「奴工」,遇到不公對待的時候必須發聲。由近年較大型的葵青貨櫃碼頭工潮,到上月的海麗邨清潔工人罷工,均可見工會能動員愈多工人罷工,造成的影響就愈大,談判的籌碼也愈多。當政府遲遲未展開標準工時的立法程序,工會的角色就愈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