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觀點】香港不乏科研人才 惟富商需有企業家精神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於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公布投放七億元發展智慧城市。上月政府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並由林鄭月娥領導創新及科技委員會,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不過,不少數據顯示香港科研發展落後,而且放的資源少,年青人不願投身科研,香港的科研出路何去何從?此時,企業家應充分發揮冒險精神,勇於承擔風險,投資和投身科研,吸納人才。

2017年年底政府公布《智慧城市藍圖》,比原定2018年第三季提早逾半年。(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香港科研發展落後  惟不乏科研人才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香港未來 5 年的發展計劃,旨於成為世界領先的智慧城市,包括在「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等 6 個範疇之下,利用創新科技推行城市管理政策與措施,改善市民生活、增強香港吸引力。

但事實上,香港的科研發展已經比其他國家落後,上月所推的「智慧城市藍圖」只是標誌著香港有急起直追之心,並不是什麼「壯舉」。香港去年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0.73%,較2009年的0.79%低0.06%,九年來不升反跌,意味著商界賺多了錢但沒有把相應比例的錢投資於科研;反觀深圳在科研的發現,深圳去年的研發開支佔其本地生產總值的4.13%,比香港高3.4%。

林鄭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以破紀錄的逾3,500字交代未來創科發展的方向。(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全盛認為,香港並不缺乏科技專才,只是修讀相關科目的學生,最終可能會選擇從事其他工作,希望政府可以培育一個好的科技教育環境。(資料圖片)

另外,上星期彭博公布了創新指數,頭三位分別是韓國、瑞典和新加坡,雖然香港的排名較去年上升兩名至35位,但仍然落後於排23位的馬來西亞。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在過去八年,創新科技的就業人數平均只有五萬人。縱觀這些數據,都顯示商界不熱衷發展科研,投放的研發開支過低。

話雖如此,但其實香港並非缺少科研人才, 有關科研的大學學系(如工科和理科)排名和成就都並不低,只是政府和科研企業留不住他們。多間大學有關科研的學系在2017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前茅,包括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電子工程學系及港大和科大的化學工程學系,都在世界排名的前50名。可見,不論師資或學生、畢業生的質素,都不比其他發達國家低。

既然香港並不缺少科研人才,為什麼只有少數人願意投身科研行列呢?除了政府投放資源少,畢業生看不到就業前景,問題還出於現時的社會環境和制度。近年樓價高企、通貨膨脹,生活費一年比一年高,有些更需要面對「學債」,大學畢業生為勢所逼,才放棄追求「理想」,乖乖面對現實。有關科研學系的畢業生收入不算可觀,年收入平均只有20萬元,欠缺吸引力,因此有很多人選擇從事其他行業,例如金融業,收入相對地較高和穩定。

被問到閒時有無玩電競時, 楊偉雄笑言自己反應慢,2秒就玩完。(資料圖片)

政府應改變營商環境  商人發揮企業家精神

儘管近年政府已經撥出更多資源予科研公司和發展整個行業,但其幫助始終有限,而那些資源更有限,對個行業而言也不算多。因此,政府應該要改善整個行業的營商環境,與企業家緊密合作,雙管齊下。當經常有相關人士要求政府提高資助額,成為老生常談的一事,同時企業家亦要發揮冒險家精神,發掘和投資不同的領域,例如創新科技行業。商界往往熱衷於投機賺錢,旨在達到利益最大化,卻忽略了香港的發展,對創科的投入不多,他們或需為創科落後負上一定的責任。為盡社會責任,商界要投身創科,與政府締造健康的營商環境。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全盛(左) 畢馬威中國環球基建服務亞太區主管韋勒(右)。(黃偉倫攝)

畢馬威本周一(29日)發表《連接香港--透視智慧城市的未來》,報告於去年10月至12月期間以網上問卷的形式,問了1,022名市民和536名行政人員,對於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意見。調查顯示,超過80%受訪者希望私人公司可以參與本港智慧城市發展,當中大部份認為可以採取公私營合作方式。由此可見,市民和行政人員都樂見企業參與創新發展。

較大型的企業和富商理應承擔到投資於科研的風險,即使有虧損、蝕錢,「復原能力」也較好。發展創科是國際的大勢,企業也該有長遠的目光和規劃,投資於此。因此,參與和幫助政府發展創科、智慧城市亦算是企業的其中一個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政府改變科研營商環境與商人投資更多於科研,兩者應該同步進行,不應分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