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01觀點】開放數據 勿只眼看創科 更要用來監督政府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政府上周五(12月15日)公布《智慧城市藍圖》,絕大部份內容也在施政報告和政策局的計劃提及,並非石破天驚。《藍圖》的目標是增強城市競爭力、促進創新、推廣科技普及、環保安居,方向正確,政府已落實部份範疇,例如快速支付系統,以及STEM教育。然而,觀乎整體佈局,政府推動創科,主要目標側重經濟發展,但對於減少政府塞責的深層次問題,以及平衡個人資料保障方面,着墨明顯不足。

港府計劃將本港構建成為世界級的智慧城市,《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今公布多個短、中期措施。(資料圖片)

要達成智慧城市,開放數據、方便高效、資料保安,三者不能偏廢,政府需要找出最理想的平衡點。政府提供大量公共服務,本身收集大量市民數據。《藍圖》建議開放更多公私營機構數據,並在醫療、運輸和教育界別先行,促進科研創新。
 
創科業界一直狠批政府欠缺推動開放數據的決心,窒礙企業發掘新業務,《藍圖》的建議希望一洗陋習。更重要的是,公開數據的目標不應限於推動科創,更在於加強市民監督、政府問責。可惜這並非《藍圖》訂下的目標。

【施政報告.觀點】停留科技應用難有作為 資金硬件外的有利條件

官員需要去除一大心魔:公開數據,人人可以整理分析,只會揭發政策錯漏,惹來更多麻煩。此等思維早已不合時宜。民眾多了表達意見的渠道,必然會對政府表達更多不滿。如果政府有錯,關上數據也不會平息怨氣,相反,當痼疾被揭,只會帶來更大民憤。政府何不及早公開數據,集思廣益,官民合作解決問題?
 
智慧城市講求政府問責、開放、透明,也體現於對個人資料的保障。我們提倡政府開放數據,同時要鼓勵個人願意分享資料,如同政府進行人口普查時,希望市民合作,如實回答。這需要政府嚴格執行去除身份(de-identification)的步驟,而且搜集個人資料必須合乎規例。顧問報告列舉國際組織的建議,值得參考。私隱專員公署也必須監督資料匿名化是否充份。

【01倡議】搞Airbnb犯法 其他共享平台都走唔甩 咁點鼓勵創科?

港府將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更改不合時宜而窒礙創科發展的條文。(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另一個範疇,是公共服務電子化。政府2000年推出電子證書,但普及率偏低,至今除了在報關之類的商業服務較常用外,其他個人服務則乏人問津。因此,政府計劃在2020年落實單一數碼個人身份,市民能以單一的數碼身份和認證進行政府和商業的網上交易。這是一大進步,既改進電子證書的問題,又整合散落在各個政府部門的帳戶,市民可以用一個名稱和密碼就登入不同部門。
 
一些地方正在或者已經實行電子身份,例如愛沙尼亞、新加坡、中國內地,香港緊隨其後。港人擔心當生活愈來愈電子化,個人資料會否更易洩漏。愛沙尼亞在今年9月初公布電子身份系統有保安漏洞,有機會不用實體卡和編碼就可進行簽署,被黑客盜取個人資料或者令合約失效,需要停用兩天修復。

【01倡議】創科基金科技券幫助有限 初創企業最需要的是拆牆鬆綁

Google發表報告指出香港在區內智慧城市排名上不及東京及新加坡。(大會提供圖片)

電子身份在香港仍未普及,港人暫未深入關注彼邦事情,但類近的事情並不陌生,今年3月載有選民登記資料的手提電腦失竊,至今仍未找到疑犯,上月初也有旅行社的電腦被黑客盜取客戶資料。縱然政府在《藍圖》承諾會提升政府網絡安全能力,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也回應電子身份不會存在網絡太久,無需擔心資料被濫用,但一般市民對數碼化存有憂慮。既然如此,在追求更高的保安技術之餘,政府應該聯同學校、媒體加強資訊保安教育,附以法例監管。
 
政府有無窮誘因推動創科,因為會帶來經濟收益,增強城市地位。不過,政府似乎沒有同等的意志,運用數據監督政府自身,促進社會公義,同時確保市民在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資料獲得保障。要政府自我約束甚難,媒體、議會和公民社會必須加緊鞭策,要求政府設立《檔案法》、《公開數據法》、改革私隱條例是一途,民間普及資訊保安知識是一途。雙管齊下,達致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