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復建再生紙廠 不只是土地問題
隨着廢紙回收業界宣布在 9 月 18 日陸續恢復回收廢紙,三天的「廢紙圍城」危機暫解。此事暴露香港的回收產業多年來安於當中介角色,屢次錯過升級、轉型的機會。在「廢紙圍城」後,民間有聲音提議復建廢紙回收廠,主要論據是自己垃圾應自己處理,減少受內地及外來因素影響,又能製造就業機會。這建議值得公眾深思,惟建廠亦要考慮幾個範疇,包括政府角色、土地來源、營運模式和產品的競爭力。
內地成廢紙主要出口地 回收受內地政策左右
香港曾經設有再生紙廠,但最後一間南華造紙已於2006年9月結業,結業前每日處理約260公噸。由於當時油價持續上升,加上政府有意收緊工業用柴油含硫標準,潔淨柴油費用高昂,紙廠入不敷支,關門收場。當時社會已有批評指香港政府冷待回收再造業,但政府一再耽擱,不了了之。此後,香港廢紙的出路,就剩下出口和堆填。在2015年,香港平均每天堆填2,230公噸紙張,出口2,460公噸,當中超過九成送往內地。因此,內地的廢紙回收政策有任何變動,本地回收業將首當其衝。
可以肯定的是,出口內地限制日增。內地部份紙廠遲遲未收到內地政府廢紙進口批文,加上政府限制進口洋垃圾,收緊再生紙廠規格,本地廢紙出口比以往艱難。近日業界人士指可以把廢紙運往東南亞市場,但也只能消化本地每日約1,000公噸、約三成的回收量,其餘只有堆填一途。堆填是棄掉有價的資源,而且浪費地方,不應鼓吹。縱然今次出口商罷收廢紙是擺姿態居多,而且只為時數日,已經令市面的紙箱堆積如山,長者不能靠拾荒過活。如果業界、香港和內地政府三方再出現爭議,出口受阻,廢紙圍城隨時重臨。
支援紙廠用意雖好 政府不宜低估運作難度
世界各地政府積極支援環保工業的不同環節。香港政府在受多番批評後,也支持更多環保產業,早前撥出十億元回收基金,支援回收業發展。有報章引述香港政府官員說法,指政府不反對介入回收紙業市場,又以斥資興建處理「四電一腦」電子廢物設施的工廠,但處理量少於本地回收總量為例,指營運者不會與民爭利,中小企仍可生存。
當資金不缺,接下來我們要問,政府的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從回收基金冷淡的申請反應,就知道資源未能配合業界需要。假設政府集中資源,出錢興建再生紙廠,甚至透過貸款和稅務優惠,在投產初期資助營運者,吸引口收商把廢紙賣給廠方,能否就此一勞永逸?
土地環境有法處理 成品競爭力不能忽視
我們不宜低估營運紙廠的難度,即使政府覓得土地興建,也要處理排污和減排。製造過程使用大量淡水和能源,生產廢水,除墨會累積重金屬和有機廢物。如果處理不善,就會破壞污染環境,降低再生紙的環保成效。
幸而,有賴科技進步,減排技術也日益先進。政府和業界可以借鑑外地再生紙廠的經驗,兼顧盈利和環保要求。位於美國加州的 New Leaf Paper,於 1998 年成立開始,就決定不再出產純原生紙,又採用農作物殘餘物和消費後的剩餘材料。所有紙張均為無酸及無氯,用水量最多減少八成。最重要的是,這機構與食品店 Ben & Jerry's 和 戶外運動服裝企業 Patagonia 等,同獲 B 型企業(B Corp)認證,成功以牟利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以共利的永續經營為目標,當中的環境範疇得分,遠超其他 B 型企業。
這家加州紙廠例子,顯示再生紙廠有條件滿足環保標準。下一關是商討成品的競爭力。日後的再生紙廠,應該生產甚麼類型紙品,如何在內地和東南亞紙廠對手爭奪市場,政府如何更積極優先採購再生紙,創造穩定的內需等,通通需要認真思考。否則,供需不配,成品滯銷,對各方毫無好處。有造紙業界人士擔憂建廠並非香港最理想的選擇;如果能夠提升回收紙的品質,政府可以降低碼頭費用,加強出口競爭力更適合。
香港必須訂出堆填以外的處理方略,把廢紙變寶,釋出土地。但究竟應該興建再生紙廠,還是繼續出口主導,社會宜從長計議。政府需要做詳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評估。另一方面,有些措施可以立竿見影,就是摒棄現時的粗糙低端的廢紙回收,首要做好分揀步驟,減少雜質,適度補助收集工序等,完善整個回收產業鏈。紙張分類愈精細,賣價愈高,同樣有利出口和再造。這不能單靠政府,需要市民和回收商合作,共同為環保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