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中餐廳》被指抄襲,亞洲創意產業只有模仿一途?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節目《中餐廳》被指與韓國綜藝節目《尹食堂》無論在情節上,抑或是鏡頭角度上都非常相似。因創意無價,現代人都珍惜擁有創作力的人,更有不少人因同時擁有創作力與執行力而名利兼收,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以及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同樣,因對創作人的珍惜,我們厭惡那些抄襲的人。尤其當內地擁有龐大的資本與財力時,我們對於內地的要求也自然相應提高。
文明社會經歷幾千年發展,在這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的現代世界,創意與挪用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分辨?東方與第三世界的起步比起線性發展的西方相對緩慢,在短短的時間內要追上已發展國家的步履,又要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全球的互聯網時代生存,該如何應對?在互聯網這個立場先決,敵我分明的空間內,創意的空間是進一步擴大還是收窄?

正在播放的內地湖南衛視綜藝節目《中餐廳》被指與韓國tvN電視台的《尹食堂》無論在情節與鏡頭運用上近乎一樣,隨即引發抄襲爭議。在這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的現代世界,創意與挪用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分辨?(網上圖片)

《屍殺列車》、《Stranger things》、《西方極樂園》:由模仿到創作的過程

不少人小時候學畫也曾經歷大量臨摹、以及基本功訓練,最後才可嘗試運用已成熟的技術進行創作。因為世界上只有少數人天生就擁有非凡創意,大多數人都是憑藉大量的學習與模仿才可掌握到技術與精髓,最後再憑個人特色與個性,將學會的技術轉化成自己的創作。

現時不少國家現時優秀的作品也是歷經了大量的學習與模仿,最後才轉化成為具有特色的作品。如現時的韓國電影,無論在拍攝、又或敍事技巧上都相當成熟,不過韓國電影人其實是憑藉超強的學習能力,以及相當強韌的精神,才在短短二十年間起死回生,並成為現時亞洲上數一數二的領頭國家。不少人看過的《屍殺列車》,就是承傳了過往荷里活眾多喪屍片的傳統元素:自私的男主角、必須拯救的小孩子、以及孕婦被困在一個難以逃生的環境下,絕地求生的情節,再經轉化,才成為韓國的優秀作品。

《屍殺列車》承傳了過往荷里活眾多喪屍片的傳統元素。(網上圖片)

例如前段時間大熱的Netflix劇集《Stranger things》,新秀導演杜夫兄弟(Duffer Brothers)也坦言參考與學習了不少經典科幻電影與劇集,如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及史提芬京(Stephen King)作品,還包括《異形》系列、《鬼驅人》、《鬼玩人》、《凶火》、《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伴我同行》、《ET》等,燈光則參考了電影《魔女嘉莉》,最後才轉化成劇集《Stranger things》。

去年另一大熱美劇、HBO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也是由1973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製作人Jonathan Nolan也坦言拍攝前參考了《Grand Theft Auto》等犯罪主題RPG電玩遊戲的荒謬世界,把《Westworld》打造成一個無道德可言的三不管地帶。

《Stranger things》、《西方極樂園》的製作人參考了不少經典作品。(網上圖片)

被指抄襲的《中餐廳》

反觀,正在播放的內地湖南衛視綜藝節目《中餐廳》被指與韓國tvN電視台的《尹食堂》無論在情節與鏡頭運用上近乎一樣,隨即引發抄襲爭議。例如在《尹食堂》中李瑞鎮要到別人的餐廳偷師,偷偷用相機拍下餐牌,《中餐廳》中也安排黃曉明做出相同舉動,哪怕是連姿勢都近乎一樣。甚至連趙薇炮製檸檬汁供大家品嚐的橋段,也與《尹食堂》如出一轍,只是《尹食堂》製作的不是檸檬汁而是菠蘿汁。

趙薇炮製檸檬汁供大家品嚐的橋段,也與《尹食堂》如出一轍,只是《尹食堂》製作的不是檸檬汁而是菠蘿汁。(節目截圖)

抄襲與創意的界線;文化積累的成果?

《屍殺列車》、《Stranger things》、《西方極樂園》這些作品沒被指責是抄襲反而被大眾讚揚,皆因創作者並不是直接挪用前人的作品,而是抽取了過往優秀作品的特色,再提煉成有創作者個人元素的新作品。例如《西方極樂園》就把智能機械人放大成主線,借以引伸出人性的黑暗與醜惡。當中「轉化」以及「整合」的過程,不單是現今世界的創意所在,更是文化積累的成果。

由14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的西方文化殖民

可是,由模仿到轉化,進而可以製造出新的作品,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也要有許多創作人共同努力刺激創意,再加上時代中的特定時機,才可成就新的文化思潮與藝術流派。

例如西方所歷經的文藝復興時期;到後來工業革命時印刷業的出現;電台、電視電影的出現;到六十年代的改革思潮;到後來荷里活興起的七、八十年代;再演化成現時講求挪用、拼貼、戲謔的後現代思潮與藝術,均是掌握了上述所講的時機與技術。同時,也使得西方在這幾個世紀中,線性地積累了濃厚的文化,更累積了不同的創作技術,成為引領世界文化的領航者。

西方經歷線性發展成為講求挪用、拼貼、戲謔的後現代思潮與藝術。(網上圖片)

互聯網時代催化「西方文化殖民」?

現時許多東方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人,認識或習以為常的審美觀,就是依據西方標準而確立。這使得當東方或發展中國家開始發展時,不單要面對早已被西方影響的審美觀,更要在短時間內發展出擁有特色的作品,這本已是難以達成的「目標」。

現時更要在資訊快速散播的互聯網時代中吸引觀眾留守,不被全球散播的節目搶去注意力,這就更考驗幕後班底的創作力與執行力。因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觀眾的反應就是最殘酷的指標,因為市場永遠汰弱留強,若不能趕上新技術再創作出吸引大眾的作品,最終只有被淘汰的結果。

要在資訊快速散播的互聯網時代中吸引觀眾留守,不被全球散播的節目搶去注意力,這就更考驗幕後班底的創作力與執行力。(資料圖片)

又因在這個極度碎片化又以讀者習慣為主導的數位化空間中,因立場鮮明才可吸引到大眾的注意力,所以更多作品或資訊都以立場為先,而這又催化大眾更敵我分明、黑白二分。在這種背景下,再加上早已習以為常的西方審美觀,大眾更易排斥「不合口味」或正在學習的作品,變相形成打壓第三世界而推崇主流第一世界軟實力,最後強化「西方文化殖民」的結果。 

東方與第三世界應如何應對?

而在這個分秒必爭、講求快速成長的時代下,政府抑或教育當局都需要投放更多的資源,以及訂立出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架構去培養有實力的創作人,才可以認識到現時全球在流行的文化,然後把本地獨有的特色加入到技術之內。同時更要鼓勵更多新的創作人加入、舊的創作人留守陣地,才可以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圈。而要達到「鼓勵」的效果,不單要有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有財務上、法律上、以及空間上的支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