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生來自扭曲的社會
升職加薪,是打工仔的希望。改善生活,是每個人的目標。為了符合租住公屋的資格而寧願壓低收入水平,誠然會扭曲人生。在這一點上,房屋局局長說得沒錯。
只要翻查一下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就會知道壓低收入水平是多麼不合理的事。目前一人限額是12,940元,二人是19,730元。不論是青年抑或中年,只要全職工作,恐怕都容易超出上限。如果另一半是家庭主婦/夫,又或者育有子女(三人家庭入息上限24,740元,四人家庭30,950元),那才較大機會合資格申請公屋。
但話說回來,在未解決住屋問題之前,多少人又敢計劃家庭,生兒育女?一家四口如果要住在劏房裏,父母想給予子女活動空間,或者請幾個同學來玩,也是不大可能。
捱貴租、住私樓當然可以,但可支配收入隨時更少,其他方面的開支不得不妥協,結果還不如為了申請公屋而壓低每月入息。為了應付租金而令生活左支右絀,莫說海外旅行,就連多去一兩次主題樂園也是奢侈的話,這樣即使稱不上扭曲的人生,肯定也不能說是理想。到底應該怪他們為了申請公屋而扭曲人生,抑或怪香港的樓價、租金高不可攀?還是說公屋的入息限額太低,令人陷入不必要的兩難窘境?
何局長全力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致力縮短公屋上樓的時間,過去亦都支持保持需求管理措施,關注置業負擔比率過高的問題,其工作及理念都值得肯定。樓價和租金是否可以負擔,市民的收入是否趕得上生活成本的上漲,畢竟是房屋局能力範圍以外的事。發展局最近三季只招標出售兩幅沙田住宅用地,加起來的可供興建單位僅850個,這是懂得與市場「傾偈」,抑或再一次犯下孫九招的錯誤,令未來的樓市進一步扭曲?
業主不想樓價大跌,想成家立室的人希望上車。兩者看似矛盾對立,如果我們假定了香港人的財富增長得靠樓價上升。瑞銀的財富報告指香港人均身家58.2萬美元(454萬港元),中位數20.7萬美元(161萬港元)。香港人能夠在2010年至2013年間財富年均增長7%,當中多少是靠物業價值,大家心中有數。但所謂的財富增長,只是由下一個買家付帳。愈早置業的人在這場遊戲中愈有利,愈遲進場的人愈佔下風。「競賽屬會」為什麼擠不上去「觀察屬會」、「正式屬會」,說穿了就是結構因素使然。
香港去年的財富平均數是中位數的2.8倍,在廿多個富裕地區中排行第六,意味比起台灣、加拿大、韓國、法國、英國等,香港的財富較集中在富裕階層。被認為財富增長潛力可觀的台灣,尚且有半導體產業作為發展動能,香港至今卻還未有哪一個產業跑出,反而零售、旅遊、金融業等都慨嘆陷入寒冬。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人希望樓市重拾風光,置業可以置富,讓人實現向上流動,也不是不可理解。這只是又一次說明,扭曲的社會帶來扭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