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加坡的大日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加坡新總理黃循財今天(5月15日)正式走馬上任,成為新加坡建國五十九年來第四任總理;領導新加坡二十年的李顯龍褪下總理身份後,轉而成為國務資政。這個「地圖上的小紅點」在不足一個甲子內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1965年不足10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近4700億美元,人均GDP由516美元增長至 8.28萬美元,成為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它的管治效能也有目共睹,並且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與交班制度,從李光耀到吳作棟到李顯龍,再到黃循財,領導人交棒可預測性一以貫之,持久的社會穩定與經濟活力也讓人對新加坡的未來充滿希望。

香港人對新加坡並不陌生,兩地都曾經是英國殖民統治的遠東城市,人口中華人佔絕對多數,中英文都是官方語言,又都沿襲了英國的公務員制度,使用普通法,地理結構也相似。兩地的經濟發展也一直被作為比較的對象。早年香港與新加坡都是亞洲經濟崛起的典範,兩地同為自由貿易港,都曾在西方國家向東亞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浪潮中高速發展。

若用人均GDP作比較,兩地曾經長期處於同一水平,香港甚至略勝一籌,1965年新加坡立國時,香港為676美元,此後兩地增長軌迹幾乎平行,到1997年香港回歸時,新加坡人均GDP增長至2.64萬美元,香港則升至 2.73萬。然而,如果用龜兔賽跑比喻新加坡與香港的競賽,迄今為止,新加坡顯然是那隻有韌力的烏龜,而香港則像極了中途睡了懶覺的兔子。

在眾多反映經濟表現的指數中,香港如今已被大幅拋離。新加坡 2022年的人均GDP比1997年增加了超過兩倍,而香港只增長了不足一倍 ,升至4.9萬美元,已不及新加坡六成。再以最近經常被提及的集裝箱吞吐量為例,二十年前香港高踞全球首位(21984千TEU),新加坡第二(21329千TEU),今天香港跌出十大(14341千TEU),但新加坡依然是第二(39013千TEU)。

當然,用歷史終結論來看任何地方的發展都是荒謬的,龜兔賽跑不會只依靠一段賽程來決定,只要還有烏龜和兔子,比賽還是會繼續。不少治港精英抗拒將香港與新加坡進行比較,如果說過往香港領先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好比,如今仍抱持「不屑」心態就難免自欺欺人了。相比之下,新加坡便曾明言以香港為榜樣,眾所周知,它曾向香港取經制訂房屋政策,而當新加坡人口中差不多90%有自置居所,「住大啲、住好啲」早已不是問題,香港卻為住房嚴重短缺焦頭爛額,居住問題甚至成為香港社會潛在的炸彈。

別人的強項不能視而不見,更不是用來詆毀的。就像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統,當他們一味如井底之蛙般看待中國的發展,只懂得詆毀對手而不正視自身的問題,到頭來只是不斷地自暴其短。問題是,之所以不跳出井外,是因為不知道井外有天,還是沒有能力跳出?香港社會長年以「獅子山精神」自傲,「做不到」理應不成問號,真正的疑問是,我們想不想?對於香港,擺在面前的選擇不只是烏龜、兔子、青蛙、鴕鳥,還可以是鳳凰。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來港調研時專程到獅子山公園參考,繼而對香港喊出「識變、應變、求變」,題中之義想必也在於此。如果香港做得到,香港可以在龜兔賽跑中改寫結局,跳出井底,甚至鳳凰涅槃。

新加坡的成功很有道理,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治理成功的必然結果,更是典型的「識變、應變、求變」的榜樣。無論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立馬來西亞聯邦的一份子,還是在獨立建國之後的艱苦奮鬥,越戰時期的崛起,東盟的籌組和發展時期,新加坡都有着出色的表現,成為東盟最耀眼的經濟體,甚至是東盟和亞洲繁榮的象徵。這是一個小型經濟體通過長時期可持續治理為國民帶來幸福和榮耀的絕佳案例,甚至為中國共產黨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一些啟示。

從治理角度而言,新加坡取得的成就確實只有中共領導下的中國能夠相媲美。兩者奉行完全不一樣的政治制度,法律、經濟模式都不相同,人口和國土面積更是相差甚遠。新加坡是普通法國家,政治上實施選舉民主,又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而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法制,沒有全國意義的選舉制,屬於社會主義經濟體。然而,在這些標籤之外,兩國的經濟及產業政策、科技創新規劃、金融治理機制、國家財政、國有企業、社區治理、社會服務諸多方面卻有很多相類似的政策環境。

香港與新加坡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長年競爭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桂冠,但兩地經濟發展其實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在李顯龍領導的二十年間,新加坡GDP增長了逾兩倍,本月較早前他在一次演講中總結到,新加坡經濟發展戰略是「轉型」和「升級」。當香港終於嘗到產業空心化苦果,重新呼喊「再工業化」,新加坡卻仍在享受着長年堅持製造業核心地位的紅利,它的製造業規模依然超過GDP的25%。

得益於轉型和升級戰略,新加坡製造業已經走向高端化,製藥、納米科技、半導體、晶片產業都處於國際領導地位,不像香港這樣陷入經濟脫實入虛的窘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說新加坡的發展經驗對香港什麼啟示,還是離不開夏寶龍主任提出的積極創新求變。香港與新加坡和內地當然有不同的社會環境與制度,無法完全照搬彼此做法,但這不表示香港不能夠借鑒別人的經驗。

當特區政府終於提出香港需要以「產業導向」為發展亮點,大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香港今天的困局正是源自於治理缺位、缺乏發展戰略,毫無產業轉型及升級的意識。特區領導層日前針對香港經濟發展舉行集思會,行政長官李家超表明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期,必須創新、創造、應變、懂變,這既說明治港者已意識到香港需要「轉型」和「升級」,把中央提出的「識變、應變、求變」聽入耳朵,也說明他們可以甩掉「想不想」的思想包袱。香港能否因此改變龜兔賽跑的結局,市民大眾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