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不倒抑或罵不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喜歡用淺白的語言。美國是胖虎,但他不是大雄,現在他亦不是蠢過隻豬。「不會的,對我而言沒所謂,但當然我不希望別人這樣說。」司長以己為例,無非要表明23條立法並沒有禁止市民批評政府,官員亦要有氣量,歡迎社會上的不同意見。

「如果大家理性理解法律,都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無謂擔心,自己嚇自己。」林定國雖然用淺白的語言,但不代表與普羅大眾一定connect。坊間看見報章每篇評論都加上「絕無意圖煽動憎恨」,身兼律師的立法會議員自我審查社交平台,憂慮豈是無的放矢?官員有時聯想力豐富,幾個「從而」就把問題說得很嚴重,幾句批評就想到了社會騷亂。就連幾份舊報紙,身兼資深大律師的行政會議成員也奉勸最好丟掉,避免瓜田李下云云。如果電台節目主持人信心篤定,又何須向司長表示希望每位政府官員都有接受別人意見的氣量?

接受批評既要氣量,也要自信。鄧小平先生四十年前向港澳代表說,「我們不怕他們罵,共產黨是罵不倒的。」這就是自信。現在香港有了《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政府官員有沒有同樣的自信,說「我們不怕他們罵,特區政府是罵不倒的」?動輒劍拔弩張,事事嚴正駁斥,這樣的政府就不是罵不倒,而是罵不到了。

法律不但不禁止批評政府,政府更加要歡迎不同意見。這不是個別官員有沒有的雅量和自信的問題,而是多數批評都能夠令政府考慮得更全面,政策更周全。特首李家超引入紅隊概念,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預先提出批判和反對,正是出於這個道理。為什麼垃圾徵費要先試先行?這不應該是為了拖延不做、不了了之,而是在過程中聆聽意見,包括批評的意見,繼而修訂方案,令政策更臻完善。

所以香港社會是否可以暢所欲言,特區政府是否歡迎批評、接納不同意見,不只關乎香港是否保持既有特色,更影響香港特區的良政善治。沒有坊間的批評,下情不能夠上達,官員怎會知道政策考慮不周,小商戶面對怎樣的困境,小市民生活環境如何?中國共產黨視脫離群眾為最要警惕的危險,特區政府豈不也是這樣?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政府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前提當然是官員直面社會民情,廣納百川。

香港現在或許未算是百廢待興,但至少也在逆水行舟。零售旅遊不振,金融大不如昔,貨運物流下滑,市民如果只是罵官員蠢過隻豬,大概已經值得慶賀,總比哀莫大於心死為好。對於每一句批評,每一個意見,林定國相信政府所有同事都有能力和氣量接受。社會同樣如此希望,縱然未必有的司長那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