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香港千億財赤危機有多可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指出,初步估計2024/25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約1000億港元,赤字高於2月底公佈財政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港元。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不少人對不斷擴大的赤字表示擔憂。然而,從現代貨幣理論的視角來看,這種擔憂並不必要。事實上,財赤規模的擴大可能不是危機,反而是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在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和等關鍵領域投資,推進經濟向前的重要契機。
傳統經濟學常將政府財政比作家庭財務,認為政府需要「收支平衡」或「量入為出」,否則會導致財政危機。然而,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打破了這一觀念。美國經濟學者凱爾頓(Stephanie Kelton)在《赤字迷思》中指出,政府的財政運作與普通家庭截然不同。政府是經濟體中貨幣的發行者,而家庭和企業只是貨幣的使用者。政府作為貨幣的發行者,不需要像家庭或企業那樣依賴收入來維持支出。凱爾頓並認為,赤字不僅不是恐怖的,反而有助於經濟的長期繁榮,前提是政府能夠明智地為支出事項做好優先排序。
香港當前儘管財政赤字高於預期,但考慮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地位,以及港幣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制度,香港特區政府實際上擁有相對較大的財政空間來支持經濟增長和社會投資。此外,香港的經濟基礎穩固,財政儲備充足,這為特區政府進一步增加支出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故此,對於香港而言,赤字並不意味著「入不敷出」或「債務危機」,而是經濟體系中私人部門資產增加的反映。特區政府的赤字支出,還有可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不僅轉化為私人企業的收入,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刺激了消費和投資,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赤字規模的擴大本質上是政府通過支出為經濟注入活力的體現,而非危機。
香港社會還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政府需要依賴增加稅收來填補赤字。然而,現代貨幣理論認為,稅收的真正作用不在於「給政府籌錢」。實際上,政府並不需要從市民手中獲取貨幣,因為政府就是貨幣的創造者。那麼,為什麼政府還需要市民交稅?政府需要市民交稅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並不是想要市民的錢,而是想通過向市民收稅,讓市民努力工作,並為政府生產政府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如美國另一經濟學者蘭德爾·雷(L. Randall Wray)在《現代貨幣理論》中所闡述,稅收確保貨幣的流通和穩定,減少市場上的可支配收入以控制通貨膨脹,並通過收入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因此,香港的稅收政策更多是著眼於調節經濟和改善收入分配,而非減少赤字或償還所謂的「債務」。只要經濟資源未完全利用,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通過較為進取的赤字支出來推動經濟增長。
在討論赤字時,不少本港市民還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政府支出的真正限制不是赤字規模,而是經濟中可用資源的多少。現代貨幣理論強調,只要經濟中仍有閒置資源,例如未就業的勞動力或未使用的生產能力,特區政府就可以通過增加支出來激活這些資源,而不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目前,香港正面臨多重經濟和社會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放緩、人口老齡化、住房不足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這些問題表明,香港經濟中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與其擔憂赤字擴大,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等的大型公共投資,以解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還有市民擔心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或會引發通貨膨脹。需要明確的是,通脹的風險並不取決於赤字規模的大小,而是取決於經濟是否達到了資源的生產極限。只要香港仍有閒置的資源,例如未就業的勞動力或未開發的土地,增加公共支出不會導致嚴重通脹。即便出現通脹壓力,特區政府也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進行調控。例如,稅收可以有效減少市場上的過剩需求,貨幣政策則可以控制資金流動,從而保障經濟的穩定運行。
另值得重點一提的是,香港特區政府適當發債也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可以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合理選擇。歷史和現實經驗都表明,債務融資並不單純等同於風險,而是國家或地區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
從歷史看,高效的債務融資機制是區域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例如,16世紀哈布斯堡皇帝通過荷蘭議會發行債券,成功為戰爭籌集巨額資金。這種「公共債務」制度被英國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其以低成本籌資並在與法國的長期戰爭中佔據優勢。反觀法國,由於國王信譽不足,導致債務利率高企,財政難以為繼,最終陷入困境。這一對比充分體現了債務融資能力對國家實力的深遠影響。
放眼現代,債務規模的高低並非判斷經濟健康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以日本為例,儘管2023年其總債務佔GDP比重高達230.1%,但由於日本政府信譽良好、經濟基礎穩固,並未因此引發債務危機。這表明,債務的可持續性關鍵在於政府的信譽和融資能力,而非單純的債務佔比數字。
對於香港特區政府而言,適當發債不僅能夠為基礎建設、民生改善等重要領域提供資金支持,還能強化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經濟基礎穩健、財政儲備充足,債務融資的風險較低。同時,合理利用債務工具還能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實現更高效的經濟管理。
在現代貨幣理論的視角下,財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財赤的誤解。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發展階段,社會各界應以更大膽的眼光看待財政赤字。與其陷入「赤字恐慌」,特區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市民生活。1,000億港元的赤字並非危機,而是建設未來的機會,香港各界應放下對赤字規模的過度擔憂,更加支持特區政府加大在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投資,為香港的長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