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破.地獄》 :生死禁語困人魂 多方教育釋重枷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周嘉俊、楊樂思、莫思穎

在香港這個亞洲社會中,死亡這一話題常常被視為傳統社會禁忌,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電影《破.地獄》卻以獨特視角,大膽聚焦於殯葬業和生死教育,細緻描繪了長生店服務、遺體清潔和化妝、破地獄儀式和殮葬儀式等。及至11月尾累積入場人次已破1億大關,隨演員演技獲好評,情節更成為城中熱話。

生死禁忌鎖心扉 銀幕範例「破地獄」

電影以香港殯儀業為背景,探討對生命與死亡的重新定義,亦討論創新與傳統的衝突。電影通過輕鬆幽默的氛圍和意味深長的對白,為觀眾提供一次正視生死問題的契機,而戲院外各式各樣有關電影的討論更將生死議題帶入市民的日常討論,彰顯了電影的影響力。如果生死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破除討論生死議題的禁忌,這部電影可以被視為生死教育的範例。

除了描繪殯葬業的運作,電影亦透過不同角色,如獨居長者、病人、照顧者及家人,所面對的人生課題,如傳統觀念的束縛、原生家庭的創傷,以及與摯親的情感羈絆,展現出人在面對死亡時的不同情感與反應,同時將抽象的社會議題變得具體和立體,實在引人深思。

《破.地獄》劇照展覽現場,擺滿數十張實體版珍貴劇照,代表每一位角色與劇情重要時刻。(葉志明 攝)

光影之間悟生死 融入各界促理解

在內斂的華人社會中,普遍壓抑個人情感,避談生死。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本港生死教育的發展一直未見突破;在校園以及社會亦較少討論生死議題的機會。這導致許多人在面對生死時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因恐懼而選擇逃避。尤其是當親人離世,讓人感受到「天隔一方,難見面」的深切痛苦時,下意識的情感壓抑往往使人更難以面對「人皆有一死」的現實。這種情感壓力不僅影響個人心理健康,也在家庭關係中造成隔閡,使我們在面對死亡時缺乏有效的溝通和支持。

這套電影的成功不單反映市民對討論生死議題愈見開放,更為我們展現了生死教育亦有跨越傳統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不同媒介將生死教育帶入社區及融入日常生活。

生死培訓遍各界 生者釋然病者寧

首先,醫護人員是市民接收相關資訊的重要途徑。他們在本科培訓中必須接受全面的生死教育。這不僅涵蓋對病人進行臨終關懷的技巧,還涉及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而富有同理心的溝通。透過生死教育,醫護行業的畢業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患者的醫療及情感需求,在他們面對死亡時提供具同情心的關懷與支援。

除醫護人員外,物業管理人員與居民之間的密切關係讓他們能及時識別需要幫助的病人及照顧者。為了改善物管服務,有組織為物管從業員提供認證護老訓練,包括長者身心需求及溝通技巧等。跟進調查發現,受訓後的從業員更有信心支援長者住客及照顧者。除了一般的護老訓練,物管還可以進一步加強關於晚期照顧的訓練。這有助於從業員更有效地與社區服務提供者協作,讓病人更方便地獲取醫療和社會服務,協助病人及家屬在臨終過程中獲得必要的支持。

最後,殯儀行業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於葬禮通常由長生店和殯儀館安排,殯儀從業員在此過程中亦能承擔著「超度生人」(撫慰生者)的重要任務。而要幫助喪親人士緩解哀傷、適應新生活,殯儀行業也需對生死跟隨時代步伐,以新的角度看生死。透過適當的生死教育,殯儀行業能在提供服務時給予喪親者更好的支持和慰藉。

推動生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需要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持續努力。借鑒《破.地獄》的成功經驗,我們應當將生死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並在社會各層面,特別是與生死緊密相關的行業中,積極推動生死教育及在職培訓,提升各界的人文關懷之餘,亦提升公眾對生命與死亡的理解與認識,讓市民可以更正面態度面對生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周嘉俊是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楊樂思和莫思穎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