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財「正」論|發展轉廢為能設施為世界大趨勢

撰文:林正財
出版:更新:

林正財「正」論

香港的廢物量大,每天透過兩個堆填區處理過萬噸都市固體廢物,大約相等於74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即使政府積極推行多管齊下的減廢回收措施,現實上總有很多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需要妥善處置。

香港多年來一直以堆填的方法處置都市固體廢物,然而長遠依賴垃圾堆填並不是可持續的處理方法。堆填區不單佔地面積大,堆填後的土地更被限制發展用途,埋在堆填區的垃圾分解時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更強。而仍然運作的堆填區的空間亦都有限,香港因此有迫切的需要積極發展具可持續性及處理效率更高的轉廢為能設施(包括焚燒發電設施)。

發展現代先進的轉廢為能設施一方面緩解堆填區的壓力,另一方面促進廢物資源化及減少整體廢物處置的碳排放。因此我非常支持政府近年加緊發展大型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以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

現代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是相當成熟及被廣泛採用的技術,處理後的排放能達到非常嚴格的標準。很多先進城市,尤其是缺乏土地資源的城市,早已利用轉廢為能設施取代堆填處置都市固體廢物。鄰近國家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均採用現代化焚燒發電設施處理生活垃圾。新加坡已建有4台焚燒發電設施,並正在興建1台該國最大的焚燒發電設施。內地也大力發展這方面的技術,其中上海市、廣州市及深圳市等一線城市已經成功實現以焚化發電設施全面處理生活垃圾。

說到垃圾焚燒,老一輩的香港人印象可能仍然停留在90年代關閉的垃圾焚化爐。舊式的焚化爐只有簡單的火爐及除塵系統,只能有限地清除焚化爐排出的灰塵,不能清除有害氣體,沒有精密控制系統,更不能發電。

新式的焚燒發電設施不單是燒垃圾這麼簡單,經過30多年的全球技術發展,技術上已大有進步。第一,現代焚化爐採用先進的「活動爐排」焚化技術,顧名思義是指一排排的爐會動、好像「炒」餸菜一般「炒」垃圾,目的是透過精確控制「3T-Temperature、Turbulence、Time」,即以高溫燃燒廢物、高湍流氣體流動及廢氣在高溫下停留最少兩秒,以徹底燃燒廢物及有效分解有害物質,包括二噁英。「活動爐排焚化」這技術亦普遍採用於內地和多個先進地區的焚燒發電設施,証明技術可靠、有效,適合處理大量生活垃圾。

第二,現代設施配備先進廢氣淨化系統及持續監察系統,確保設施的排放符合嚴格標準,並通過大氣模型評估空氣質素,確保排放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第三,現代焚化設施比舊式焚化爐採用了更高效的技術,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轉廢為能,多餘的電力更可輸出電網;而焚化垃圾亦可減少堆填所產生的甲烷,幫助實現碳中和目標。

此外,不少現代焚化設施在規劃時會結合環境教育及社區設施,運用建築設計把這些外觀不受歡迎的設施變得美觀,以消除市民對廢物處理設施的負面印象,拉近與社區的距離。香港首個污泥焚燒發電設施T﹒PARK位於屯門稔灣,結合了休閒和教育設施,其外觀具地標性,自啟用以來甚受大眾歡迎。國外及內地也有不少將轉廢為能設施轉化為受歡迎地標的例子,例如丹麥哥本哈根的大型轉廢為能設施,創新的設計將建築物外部結合了人工滑雪場和攀石場,特色的斜屋頂設計亦成為了城市地標。而深圳前海的南山能源生態園每日可處理2300公噸生活垃圾,園區附近亦建有高尚住宅區,成功展示了先進高效的現代焚化設施能夠與附近居民共存。

在石鼓洲旁興建中的I﹒PARK1是本港首個以先進焚燒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每天可處理3000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但面對香港每天生產過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要實現零廢堆填目標,香港仍需要繼續發展更多的轉廢為能設施,逐步淘汰以堆填區處置都市固體廢物的垃圾處理方式,並把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全面資源化。

興建轉廢為能設施是整全廢物管理的重要一環,亦是世界的大趨勢。我希望市民能夠明白並支持政府的減廢及回收工作,為我們和下一代共建綠色香港,達致《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和《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的目標。

作者林正財醫生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