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塑安老服務格局 政府更須與社會攜手合作共創未來
來稿作者:鄺卓睿
社署領導半年前在多個媒體和公開場合上所說的政府高度重視安老工作的言論,現在看來純屬空談。他們承諾的支援照顧者和安老服務的項目大多尚未實現,甚至有許多只是形式上的虛設。現有的項目和服務質素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所惡化,這令人十分遺憾。
在筆者身邊,有些朋友都苦笑表示對於現今社署和勞福局的作為感到十分困惑。筆者認為這並非單純的困惑,而是反映了相關部門所奉行的價值觀,那就是背離了他們所宣揚的所謂的核心價值觀。他們的行為更像是對仁愛、誠實、透明、多元包容、尊重批評和建議、尊重個人私隱、專業、勇於面對挑戰、有前瞻思維、實踐理論等價值觀的背離。社署和勞福局敷衍應付添馬艦和北京提出的要求,做事隨便之餘也完全無視民間和立法會議員們的聲音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議,完美地表現出那令人作嘔的「精英(竹苞)主義」。相關的政策不但完全與社會和時代脫節,而且未能照顧長者、照顧者們和前線社工的需要。特別是在處理許多長者和照顧者問題時,社署不但視而不見,還回避討論,對許多與長者和照顧者相關的問題視而不見,漠視整體利益,對特區政府的改革工程構成嚴重影響。
在面對最近發生的資料外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監管不力、津貼設計過時以及多宗長者自殺個案等問題時,相關部門仍然避重就輕,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也沒有正視人口老化對安老服務需求和照顧者壓力的影響。他們對財政預算案的處理方式更是顯示了他們對待問題的消極態度和缺乏前瞻性。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增加服務名額和擴大社區券、院舍券的範圍都是搬字過紙,但卻缺乏具體政策和措施來加強安老護理服務和支援照顧者工作。至於服務名額方面,也只是繼續原有的數字遊戲,加了些少就好像當作自己是拯救蒼生,完全沒有理會長者、照顧者和前線社工所面對的困難。
政府對長者護理服務對本地經濟和財政的壓力一直以來都是缺乏足夠關注,他們在長期護理服務的支出上無節制地增加開支,但就缺乏政策創新思維,既沒有了解到政府在公共財政方面的可持續性問題,也沒有意識到人口老化對安老護理和支援照顧者服務的需求所構成的壓力,更不了解和不願意面對或承認現行政策和模式的各種不足之處及可改善的地方。這次份財政預算案缺乏前瞻性,只是在表面上做些微不足道的增加,卻對問題視而不見,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做法不僅令人擔憂,更是對社會福利工作的一種背叛。
「永遠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銳意進取,大膽探索﹔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創造條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革命理想高於天...一切迷惘遲疑的觀點,一切及時行樂的思想,一切貪圖私利的行為,一切無所作為的作風,都是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格格不入的。」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的重要講話中所強調的精神和重要指示。社署高層應認真學習和貫徹這段講話以及其他講話或文件的內容和精神,不要繼續做著一堆不知所謂的工作和開設新職位。筆者認為政府此刻更須與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為改善安老服務而努力。筆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長者享有安心、尊嚴的晚年生活。也只有這樣,社福部門的高層才能追求政策創新,並為他們多年來的不作為感到羞恥。
其中,政府可考慮多個社會各界所提的建議,探討如何先進行內部改革和資源整合以呼應財政司的要求,再繼而探討如何推動地方福利辦事處的改革、合理務實地更新安老院實務守則、推動獨立機構負責所有關於安老院舍和日間護理中心的監管、牌照和設計工作、回應前線社工對輔導和職涯規劃的需求、與社會各界合作以發展長者日間護理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非常理性務實的建議,只可惜政府多年來都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做,做又做錯,錯又不認」罷了。
總結來說,香港的安老護理服務和支援照顧者工作正面臨重大挑戰,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政府應該重視安老服務的重要性,不要再錯失解決問題的機會。社會福利署等相關部門必須提高安老服務的質素,改革相關的資助模式和監管制度,積極推動居家安老和照顧者雙為本的方針,並建立更適合長者生活的社區環境。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