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人工智能新世代衝擊視藝學前教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温志倫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精粹和美的體現,幼兒可從藝術中獲得樂趣和滿足感。同時,自從進入21世紀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步入發展快車道,相信多元媒體藝術學習的主張已經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流派。藝術與科技的關係密不可分,且相關新領域不斷被開拓。人工智能繪畫技術能遵循人的指令,完成精細、可控的畫作,生成各種藝術風格。對於初接觸這個花花世界的嬰幼兒來說,這種快速兼多元化的視覺刺激,究竟對他們日後在視覺藝術上的學習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幼兒學習從具體出發 新時代少了童真

在這個藝術家、博物館和畫廊似乎比以往更多,亦有網上世界和虛擬實境的時代,幼兒更容易接觸不同藝術領域的資訊。透過簡單的平板電腦或手機軟件,幼兒就能通往大千紛繁世界,將不同的資訊盡收眼簾。現今的幼兒能夠簡單和輕便地利用科技來閱讀和探索世界上的事物,並在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貫穿自己的想法。在不同的幼兒教育理論中,專家經常都提及幼兒的學習應該由具體至抽象。那麼對於現時新世代的幼兒,會否本末倒置呢?在他們的學習道路上和視覺藝術的發展上,應該從哪裏出發呢?

觀者,也是作品的創作者之一。他們由觀察開始,就逐步地發揮自己的創意,開展他們藝術之旅。藝術也是一種生存策略,將新思想和舊信念結合起來,透過作品可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思考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其中之一便是把藝術當作視覺語言。對於在幼稚園剛入學的學生,他們在書寫前的階段,會透過塗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非語言的表達,需要老師較多的引導和了解,以明白學生的想法。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今幼兒所表達的訊息較過往少了一點童真的想法。因為他們很多日常生活的知識,已經透過不同的渠道有所了解,不像過往那樣天馬行空,僅憑想象,大膽創作。而且科技上的便利,他們簡單操作平板電腦,便能方便地使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創作。對於傳統紙筆的創作,他們會感到較為乏味。現今發達的科技,能夠為他們在視覺上提供即時性的刺激,但這是學前視覺藝術所追求的理念嗎?

人工智能創設環境 體驗才是藝術之始

學前教育必須引導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勇於表達童真的想法,透過豐富的藝術符號和語言作為溝通媒介,以建立對藝術的興趣。幼稚園要重視學生以視覺、聽覺、觸覺和身體動態等,讓幼兒認識世界,抒發情感和表達意念。

舉例說:在音樂活動中可滲透視覺藝術的元素,這類型的綜合活動,能讓幼兒透過聽覺來接收訊息,並且透過肢體動作及繪圖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前的學生感官的經驗,有助他們認識世界,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教師應善用科技帶來的便利,揚長避短,預防人工智能應用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傷害,而非被科技主導自己的教學和專業。

過去幼兒會在泥沙中進行繪畫和書寫,現今則能使用新的物料動力沙作為探索和繪畫的媒介之一。教師們應留意推陳出新的物料,供幼兒使用更多的感官探索。同時,在培養幼兒欣賞四周的事物的興趣時,校方應提供更多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環境。一方面教師應將幼兒藝術教育融入更多的教學課程中,增加幼兒接受藝術熏陶的時間,另一方面,幼稚園環境是隱形的課程資源,在潛移默化中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人工智能的融入,可使幼稚園環境創設更加貼近幼兒的需求。

與現今幼兒經常所接觸人工智能的速度相比,藝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幼兒敢於探索、創意思維的能力,不可操之過急。因此,校方應延長現今的視覺藝術課程的時間,讓幼兒多加思考,鼓勵學生不僅用眼睛觀看,更要用全身的感官來體驗,包括:直覺神經、記憶,以及對時間地點和氛圍的感知,形成對這個世界自身體驗與意識的實質連結組合。藝術創作如同涓涓流水,方向變幻莫測,教師在啟動幼兒探索世界的引擎與釋放他們的想像力擔當著重要的指引者角色,應鼓勵他們與現實互動,打破限制和慣例,留意眼前事物的變化。

作者溫志倫是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兼教育委員會主席、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