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財赤勿輕視 不能迴避的四個關鍵詞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財爺陳茂波事先張揚,今年將有逾千億的龐大財政赤字,並預期赤字的情況將可能持續,顯示香港將面對一段長時間經濟低谷。還有不到一個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2月28日公布,如何解決財政赤字必然成為焦點,目前有關《財政預算案》的諮詢工作已經展開,各方意見紛紜,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提意見,都不能迴避四個關鍵詞:客觀分析、動態調整、開源、節流。

來稿作者:楊莉珊

當中又以客觀分析最為重要,因為今天的財政赤字固然有國際經濟疲弱、中美貿易戰波及香港、三年疫情嚴重打擊環球經濟流通等外部因素。但香港的內部因素也不能因此被輕輕忽略,客觀分析、查找不足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香港經濟其實自從2019年黑暴風波以來就開始「行衰運」,開始步入下形軌道,今天樓市、股市都在繼續尋底,情況甚為迷茫,但到底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何在?政府應該給市民一個權威的答案。

筆者雖不是公共財政專家,但眼見過去幾年為了鎮暴、防疫而多了很多額外開支。根據政府數據,過去幾年香港政府開支大增,由2017年4700多億,增加至2022/23年6600億,開支增幅達四成。當然,同期收入並沒有超逾四成的收入,赤字由此產生。當然遇到困難,派糖紓困絕對值得支持,筆者與其他市民同樣因此受益,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應對過往的開支加強審計,確保不會浪費公帑,讓公共財政用得其所。

猶記得財爺在去年初的《財政預算案》曾預期今年扭虧為盈,至24/25年政府將會錄得96億元盈餘,因為去年初預期恢復人流自由往返後,人流、物流、資金流都會快速恢復如舊日,但很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經濟復甦動力遠不如預期,資金流失的傷害也在股市當中表現無遺。

由上可見,由於市場與國際形勢是持續動態發展,而就算專業如波叔,也沒有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因此政府需要動態跟進,並即時調整預期,且定期讓市民知道市場動態並調整預期,這樣市民才可以感受到政府財政團隊嚴守財政紀律的專業性。讓市民隨時知道十分重要,因為無論是「加糖」或者「減糖」都需要為市民做一個心理預設,不少學者均預測,隨着政府面臨赤字,預計《預算案》將會減少派糖甚至考慮加稅,勢必影響到部分市民的權益,若沒有事先告知市民,就很可能造成如垃圾徵費一樣的後果,在強烈反對民意中又匆匆退回後台。

政府除了要積極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同時必須有效管理開支和適當節流,開源與節流似乎已經是解決財赤的唯二的方法。說到開源,筆者留意到江玉歡議員可能是唯一一個關注到香港未來人口轉變,將對公共財政帶來衝擊的議員。人是產生經濟產值與稅收的主要動力,自香港步入老齡化社會開始,筆者就已關注到公共財政可能因此出現危機。事實上,除了出生率下降,香港人口結構也因為近幾年的移民潮帶走大批財力較為穩健的中產階層,對稅基可能造成一定衝擊。如果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風險因素,那就必須加快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同時也要促請其他部門加快處理人口老化的問題,比如思考如何吸引世界各地年輕家庭來香港生活。

除了開源,節流也十分重要,波叔已表明政府將會控制開支和節流,當中包括優化公務員隊伍,要求各部門節省1%的開支,但這對於公共財政明顯是杯水車薪。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檢設政府手上的多個大型投資項目,特別是北部都匯區、明日大嶼等大型建設工程。

雖然有關工程將為未來的香港帶來巨大好處,但遠水難以救近火,當庫房捉襟見肘的今天,這些動輒萬億的巨大工程,應該重新檢閱成本與成效。比如政府力推交椅洲人工島計劃與北部都會區計劃,是否可以分先後?先完成一個在完成另一個,不一定需要同步推進。北都計劃已開始進行,如洪水橋、新田科技城等項目,而且與深圳科創融合的前景也是具體可見的,如此說來,北都是否可以排個「特快籌」,而將仍在研究階段的人工島計劃先行擱置,待日後財政恢復元氣,且對新金融中心的需求重現殷切之時,再重啟計劃,可能更為合理。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