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活用現有規劃 打造尖東博物館集群
特區政府早前建議將科學館改建成「國家發展成就專館」,並將科學館搬至沙田文化博物館惹來「殺館」質疑,招致公眾激烈反響,甚至有聲音認為這是在搞「低級紅,高級黑」。
來稿作者:駱俊偉
愛國主義教育固然重要,但如何落實則考驗政府的政治智慧。科學館作為香港人氣最旺,受眾範圍最廣的博物館,是不少市民周末合家歡的好去處,但現在政府的方案卻不必要地把設立國家成就館,與市民情懷和保育本地文化三者對立起來,在立法會及民間反響甚大,變成「好心做壞事」。與其大動干戈,政府倒不如考慮擴大科學館和歷史博物館規模,將兩座博物館展覽內容融入至「國家發展成就專館」中,形成「尖東博物館集群」,既靈活運用現有資源及用地規劃,符合成本效益,亦以不擾民的方式達到建設專館的初心,實現雙贏局面。
屹立尖東逾30載的科學館,至今陪伴一代又一代港人成長,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與有趣豐富的科學實驗,每年吸引逾百萬參觀者,是本港中小學以至幼稚園推行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定地點,惟目前館內一些設施和展品已甚為陳舊過時,有必要進行翻修更新,但若搬遷至沙田則可能減低民眾參觀的意欲。而歷史博物館面臨相同問題,目前已展出3年的「經典再現,香港故事精華展」已稱得上博物館的最新展覽,反映歷史博物館欠缺具創新、趣味性高的內容,吸引力逐漸被削弱。
至於文化博物館,去年錄得45萬人流量,廣受市民歡迎,內有金庸館及李小龍展覽,徐展堂中國藝術館,粵劇文物館等多個常設展館,也收藏了多名流行巨星的遺物,也曾辦過張國榮、梅艷芳的專題展覽,內容豐富多元,若因本次計劃而拆件重組,至計畫中的新展館落成之間,藏品無處容身,在保留香港文化的層面上,也可能因此出現長達十多至二十年的真空。尤其文化博物館內含有不少香港流行文化的元素,對東南亞國家更是極具影響力,正是我們軟實力的寶藏所在,處置不宜輕率。
國家成就專館的初衷是為了深化市民對國家及國情的認識,尤其著重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但如何更好地將「人心回歸」工程落到實處,則不能操之過急。政府可考慮在國家成就展中,融入香港的歷史文化及在國家高速發展中的作用,並把祖國的創新技術融合在科學展覽中,提高博物館內容的連繫性,讓參觀者親身盡覽國家發展歷史和科技成就,。
據城規會資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就尖沙咀科學館道地皮,申請略為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及上蓋面積限制,以作香港科學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擴建,涉及3幢新大樓,總樓面約35.8萬平方呎,預計在2030年竣工。由於該地段並無最高准許地積比率,建議康文署參考上屆政府提出的「縱向發展」加蓋博物館樓層方案,地盡共用,將各個專題展覽安排在不同樓層,並將新建大樓規劃作國家發展成就的展覽用途,以期形成「尖東博物館集群」,打造香港全新旅遊地標,實現深度文化遊。
作者駱俊偉是公共政策研究員,城市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