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來港移民為經濟注入强心針 冀政策配套讓人才留低打拼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内第二份《施政報告》,一如坊間所料搶人才繼續成為焦點。李家超宣布今個月底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擴闊「高才通」大學名單,又重啓「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甚至將目光放在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開放就業就學簽證。種種措施開啓搶人才窗口,但下一步還需多角度思考如何留人才。衆所周知,香港正面臨「人手荒」困境,只有移民人才願意留在香港,為勞動力市場注入新鮮血液,長遠才能刺激經濟增長,幫助本港實現經濟轉型。
來稿作者:簡永哲
移民補本港勞動力缺口 舒緩人口老化
香港現時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嚴峻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至2039年長者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三成多,中長期對經濟發展和公共財政都帶來壓力。與此同時,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降,政府上一輪人力資源推算預計,2027年整體人力資源會供不應求,共缺約17萬人;至2046年,勞動人口將降至358萬。
除了長遠想辦法提升生育率之外,輸入移民是當下紓緩人口老化及補充勞動人口最及時且有效的策略,因為移民的年齡中位數的確比本地人低。根據聯合國2019 年全球移民年齡的分佈統計,多達 75%移民年齡介乎 20 至 64 歲,屬於勞動人口。在特區政府去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即「高才通」)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曾透露,獲批者三分一為30歲以下,40歲以下約佔七成,50歲以下佔逾九成,顯示最新來港移民中,勞動生力軍佔大多數。
高質素移民助經濟轉型 刺激經濟增長
輸入人才對帶動經濟有其必需性。根據美國早前發表的一篇《移民對經濟及財政的影響》報告,指出移民對美國的經濟增長不可或缺,並有助國家避免猶如日本一樣,因人口老化及勞動力萎縮而導致經濟疲弱。其中高技術移民更可為當地注入人才,提升國家創新、創業及科技革新的能力。該結論放在香港同樣適用,特區政府去年底推出一系列招攬外地人才措施,今年5月又大刀闊斧擴大「人才清單」,將涵蓋專業由原來的13項增加至9個行業領域下的51項,當中包括發展及建造;環境技術服務;創新科技等專業,並即時應用在「優才計劃」和「專才入境計劃」中。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新興產業。符合這份「人才清單」的來港人士,均是高素質及稀缺行業人才,絕對可以為香港創科等領域帶來新思維、新動力,長遠幫助實現經濟轉型。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時隔8年重啓投資移民,以吸引高净值人才來港,此舉亦可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界別的發展優勢,並且透過這批優秀人才庫進一步吸引外來投資,促進本港經濟發展,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留人才仍需更完善政策配套
説了這麽多新增移民的好處,但若無有效方法搶人才、留人才,一切都是空談。如何讓移民數量穩定增加,長遠幫助人才落地生根,而非僅僅視香港為中轉站,都需要政府更多政策配套支持。縱觀今次《施政報告》,在「高才通」方面變化不大,僅稍為擴充大學名單至184間。反映名單已涵蓋大部分優勢的國際名校,再從大學名單層面增加來港高才只是小修小補,無法產生大效應。
相對而言,政府可從爭取獲批人士盡快來港定居著手。根據政府數字,整體「輸入人才計劃」在今年9月底已吸引約16 萬宗申請,當中超過10 萬宗獲批,但只有約6萬人已抵港。雖然人數已超出政府去年訂立每年至少輸入3.5萬名人才的目標,但仍需研究讓人才留港誘因,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高才通、專才及優才計劃等均可同時申請配偶和子女來港,政府需要解決他們最關心的住房、子女教育和就學問題。例如在住房方面,為人才家庭提供房屋津貼,撥出部分土地用作人才公寓;在教育方面,幫助其子女更便利入讀政府資助學校;撥出資源舉辦活動、論壇,讓移民人才深入了解香港,增加歸屬感等。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意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尤其在今時今日,全球發達經濟體均面臨生育率放緩的大背景下,增加移民人才就等於帶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若非如此,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也不會在過去幾年爭先推出政策吸引港人移民。香港要保持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在這場全球搶人才大戰中不能落後大隊,因此相關措施需更積極、更完善。本屆政府的施政理念之一就是為香港開新篇,筆者真心希望,隨著更多高質量移民來港,可為香港經濟注入強心針,令東方之珠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優勢,保持競爭力。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