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關注民生 自會獲得民意支持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公務員的使命是服務市民這個概念,在香港根深蒂固。筆者多次聽過政府首長把公務員隊伍稱為「公僕」,如果大家覺得這只是他們的自謙之詞,那就錯了。這樣的稱謂其實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政治理念,就是管治的合法性實際上源自廣大市民,只有獲市民授權的政府才具備合法性。只有弄懂了這個道理之後,才能理解為甚麼為政的人要稱為公僕。

來稿作者:劉仲恒

既然民是「主」,從現代商業的角度來看,市民就是「顧客」。顧客滿意,公僕的工作才算合格。如果顧客不滿意,公僕的工作就要整頓了。在古代中國,雖然帝王高高在上,但如果他們昏庸無道,摧殘百姓,最終也會被推翻,原因就是他們的無道已激怒了上天,他們的管治已失去了「天命」。

目前,特首李家超已開始就第二份施政報告舉行諮詢會,也已跟不少基層社團的代表會面。對方向他表達了很多意見,涵蓋地區治理、房屋、人才等多個領域,議題包括為公屋和居屋引入計分制、協助青年和年輕夫婦加快上樓、增設兒童醫療券、藉著不同措施鼓勵市民生育等等。誠然,民生議題就是這麼「接地氣」的了。普羅市民要的不是甚麼「假大空」的概念,只要能確確實實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活質素,他們都會欣然接受。如果顧客滿意了,公僕的「成績單」就好看了。所以說,現代的「天命」其實不難捉摸,一個政府只要認真關注民生問題,自然會獲得民意的支持,他們的管治也自然具備很高的合法性。

一場鋪天蓋地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而在政治的範疇裡,疫後很多人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增高了。筆者常跟朋友和同事談到這些議題,總括起來,我們大多認為政府能否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日常管治和特別在處理危機時,會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現在回首檢討對於疫情的處理,我們發現政府在籌集和運用資源、規範市場和提供集體物品三方面,必須具備很高的決策和落實能力。在危機來臨時,這三方面的工作能否做好,對於絕大多數政府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政府既然獲授權進行管治,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如何帶領社會從危機模式,在最短時間內過渡到復蘇模式,把對市民生活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政府既然是公僕,使命當然是要讓市民開心,所以政府在做決策時,目標往往就是如何把整體社會的福祉最大化。筆者覺得,如果香港在經濟和國民生產總值方面有高速的增長市民就會「開心」,這種傳統以來對市民福祉的界定是否過於狹隘,也已過時呢?如果讓市民開心的是藝術和文化,那麼政府是否應該多促進這些方面的發展,而不應只是注重在經濟的範疇呢?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